前炫耀:最起碼俘虜了他們的一箇中郎!這個被俘虜的中郎叫郭脩。
第三次北伐,姜維去西平轉了一圈,折損了不少人馬,帶著一個俘虜回來了——一個殺機隱隱的復仇者。
姜維忠於蜀漢,郭脩忠於曹魏,兩個忠誠的理想主義者,卻成了敵人。郭脩被拜為左將軍,但是高官厚祿沒有動搖郭脩的耿耿忠心,他一邊當著蜀漢的官拿著劉禪發的工資,一邊懷裡揣著小刀子時刻準備給劉禪來一下。於是每到朝拜時,郭脩總是一邊拜一邊往前蹭,希望能離劉禪近一點以便下手。但劉禪的保鏢很敬業,一看這人離皇上太近了就上前攔住他,郭脩一直沒能得手。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郭脩在失望中迎來了在蜀漢的第一個春節。破碎的河山不影響蜀漢君臣的新年喜慶氣氛,大將軍費禕到各地進行春節慰問,途經漢壽時大擺宴席招待賓客,郭脩也在被邀請之列。酒宴之中,郭脩撫摸著懷裡那把一直沒能用上的小刀子,殺劉禪看來是沒指望了,但殺費大將軍也是賺啊!於是,郭脩摸出小刀,向費禕猛撲過去……費禕這一年只過了半天。
有人分析,郭脩被“陰養死士”的姜維收買了,姜維用郭脩除掉自己北伐路上的障礙,《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費禕遇刺前後的相當長時間裡,一直在姜維身邊擔任主簿,他寫歷史時為主子迴護,沒交代費禕遇刺實乃姜維為幕後人。
這當然只是猜測,但是《三國志·姜維傳》卻莫名其妙地提到了費禕之死:“(姜維)每欲興軍大舉 ,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
有人分析說這幾句話似乎在含沙射影地說姜維是費禕之死的幕後黑手。
誰共我瘋狂——
費禕死後,姜維成了蜀漢的軍事大佬。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屍骨未寒,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經董亭(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越過武城山,包圍南安。姜維這次作戰,意圖不明,但是南安西接姜維的老家天水郡。也許,姜維是想把故鄉劃到自己的管轄之下。
第四次北伐,姜維久攻不下,軍糧耗盡,無奈而返。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正式獲得主持內外軍事的授權。曹魏狄道(今甘肅臨洮)縣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投降。姜維佔領狄道後進圍襄武(今甘肅隴西南),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居民入蜀,率軍撤回。
第五次北伐,更像是去搶劫人口,此外別無收穫。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曹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姜維又找到了出兵理由。徵西大將軍張翼站出來了,在朝堂上直接反對姜維,說國小民勞,不宜黷武。這是姜維第一次受到公開質疑。
張翼是武陽人,武陽就是李嚴發明“黃龍”的地方。劉備這條黃龍,雖然據說是最仁義的君主,但是他的到來,是益州人的噩夢。他以武力方式奪取益州,點燃益州的連綿戰火。四十多年了,益州人把子弟送上前線,連屍骨也沒迎回來,把種的糧食送上前線,自己卻食不果腹。
老百姓不懂政治,只求活下來。其實,讓老百姓活下來,是政治的底線。劉備、諸葛亮時代,如日中天,益州人跟著復漢理想跑;蔣琬、費禕時代,江河日下,益州人不再支援復漢;到了姜維,益州人開始抵制復漢。
劉璋固然沒有復漢理想,被視為闇弱之君,但是他自保益州,儘可能地避免戰爭,益州當時“民殷國富”,百姓安居樂業。劉備來了,把益州拖進了滴血的理想之路上。復漢,是劉備、諸葛亮、姜維的理想,不是益州人的理想。劉備復漢,是為了實現野心;諸葛亮復漢,是忠於劉備;姜維復漢,是忠於諸葛亮。可是,誰會忠於百姓?
劉備帶到益州來的理想主義者,早就星散花謝。培養出來的理想主義者,也漸漸地開始放棄,例如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費禕。益州本土的聲音,漸漸主宰益州。
只剩下姜維,抱著殘破的理想,賭徒一樣地紅著眼,在朝堂上大聲斥責張翼,力主出征。姜維唯恐出征後張翼在背後搗鬼,就命令他隨徵。當然,姜維也懂得權術,出征前把張翼的官職升為鎮南大將軍,用官帽堵住他的嘴。
這一次的運氣有點好。姜維進攻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的人馬無處可逃,跳到洮水而死的人以萬計。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又要進軍,張翼擋在馬前說:“可以停止了,再進軍或許會毀掉這次的大功。”一個鎮南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