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鄭克臧搖了搖頭:“朕哪是什麼仁德,只是內外都需要人力,不得已才如此罷了。”
孫育心說老大你不要說得這麼直白好不好,但鄭克臧的話已經出口,如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他也只能繼續舔著臉湊趣道:“聖上仁愛之心,臣自是曉得的,謙遜之意,臣也是明白的,但無論如何,生民之德必為天下頌揚”
“你個孫麻子,什麼時候會說吹捧的阿諛話了。”鄭克臧忽然大笑道。“別怕,朕不是殺雞儆猴,你這個猴子,朕還有大用呢。”
孫育的心這才放了下來,一時間精神頭又上來了:“臣知道臣自己對聖上還有用,不過臣並不願意當這河南府尹,還是請聖上讓臣單任河南都部屬好了。”
鄭克臧卻認為孫育還在以退為進,不過看著孫有勞的面子上,他並不準備苛責對方,所以擺了擺手:“民政什麼可以交給同知和通判,你本就是以軍務為主,所以,卿且再按耐幾年,等北伐了,朕給你留著縣子、縣侯的爵位。”
孫育不敢堅持,只好唯唯諾諾。
鄭克臧掃了掃幾人,忽然一陣疲倦:“且退下吧,朕知道你們的心思,也罷,過幾日,就回武昌去”
541。武成限法
離開洛陽後,鄭克臧突然奇想要去看看中嶽嵩山。作為至高無上的封建帝王,他的意志理所當然的得到了立刻貫徹,於是一行人便在偃師拐了個彎,隨後進入登封境內。
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為伏牛山之餘脈,上古時候被先民稱為“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據東漢班固在《白虎通》曰:“中央之嶽,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唐武則天封禪嵩山時,曾一度改“中嶽”為“神嶽”。不過自北宋以來,俱稱中嶽嵩山至今。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歷史上曾有三十多位皇帝、一百多位著名文人親臨嵩山,更有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的傳說。《詩經》上也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連綿十餘(新制)裡,期間號稱有七十二峰,不過,鄭克臧沒有太多的餘暇來欣賞山川美景,因此自是不可能一一都走到了,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其中找尋幾個重點來看看。
鄭克臧圈定的景點是嵩山最具代表性的中嶽廟、嵩陽書院和少林寺。
可是登封知縣看到這份行程單當即就傻了眼,這位從清廷反正的知縣也算是老土地了,生怕鄭克臧乘興而去掃興而歸的他當即哭喪著臉向正州(鄭州)知府杜耕報告道:“府尊,中嶽廟的大殿及兩側偏殿早在前明崇禎十四年就遭大火焚燬了,至今尚未修復,聖駕恐怕只能看到太室闕了”
從東寧一介小吏熬到四品黃堂的杜耕當即就色變了:“為什麼不早說,如今怎生是好!”
登封知縣無言以對,杜耕穩了穩心神:“算了,算了,這是也怨不得你,先下去吧。”
知縣如蒙大赦般抱頭鼠竄,杜耕憤憤的咒罵了一聲,但不得不把矛盾繼續上交。
就這樣知縣告訴知府、知府告訴都督,最終由都督中州等處行尚書檯大臣顧同山稟報到了鄭克臧的耳裡,對於本地父母官們的緊張,鄭克臧只是寬容的笑了笑:“倒是朕給地方添麻煩了,如此就去掉中嶽廟和嵩陽書院,只去少林寺吧。”
顧同山舒了一口氣,正欲謝恩,冷不丁就聽鄭克臧問到:“朕翻了翻登封地方誌,中嶽廟、少林寺都是香火極盛的寺觀,且坐擁萬頃良田,名副其實是大地主。”
顧同山想了想應道:“聖上所言極是,中嶽廟、少林寺不但是登封縣的大田主,其名下田土更越州過縣,萬頃怕還是少算了的。”
鄭克臧站起來在室內轉了兩圈,意有所指的說道:“歷代以降,道觀寺廟從不納稅,佔有土地又如此眾多,於國於民於佛道自身恐怕都不是什麼好事啊。”
顧同山神色一動:“聖上可是準備對佛道所領寺田開徵稅賦,這,這不太合適吧,畢竟佛道所領免於賦稅是從南北朝傳下來的千年老規矩了,而且聖上有心收攏蒙古諸部,此時限制佛道,恐怕免不了被清虜利用。”
“朕聽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