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一家是經常的開門,另一家隔日一開市。像廣元這一帶,每個鎮上,都有三二十家肉鋪,真是聞所未聞的了。

從昭化到劍閣,很有幾天的路程。葭萌關地極險要。三國的時候,蜀魏用兵,屢次在此,實為戰略上一個重要的地方。但《三國演義》上常寫蜀將在此騎馬,有“飛馬而上”、“飛馬傳言”之類的句子。我上上下下細看了一番,覺得拉著馬走都不容易,怎麼能夠“飛馬”呢?恐怕是不可能的。可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話不錯。過葭萌關,沿途萬山重疊,濃蔭滿地,走一處比一處險峻,到一地比一地秀美。放翁的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這一路上,都可以領略這種境界。劍門關是一條絕路,陡峭如壁,好像用劍砍削而成的一樣。頂上有一個門。“劍門”之名,想即由此取義。從遠處望劍閣,是一片盆地、四圍高亢,中間突然凹陷。當年諸葛武侯,計擒張郃,大概就是利用這地方的。

劍閣附近有許多名貴的碑。我想到此一次,機會難得,很想拓些下來,作異日的觀摩。因問軍中誰會拓碑,結果是石友三去了。拓了一整天,每種拓了兩份,一份分給目兵官長臨摹,一份我自己留存。有幾種是坊間少見的,可稱珍品,可惜現在都散佚無存了。我在劍閣城裡觀玩,見某祠堂中有一尊銅像,顏色鮮明,像是新建立的,詢問當地老百姓,才知道這是一位縣官的像。很久以前,這縣官在此任上,為人嚴明清正,不妄取民間一文錢,不浪費民間一滴汗,人民無不感戴。他卸任以後,百姓集資建立一尊銅像,紀念他的德政。不料不久之後,新來了一位縣太爺,和前任縣官正好相反,無孔不鑽,見錢就抓,衙門內外,一應執事人員,統統用的是他的鄉親本家,狼狽為奸,無惡不作。颳了百姓的地皮,吸了百姓的血汗,猶以為不足,更把縣衙門前面祠堂裡的那尊銅像也毀掉,送到銅器店裡鑄成茶盤、水壺、香爐、燭臺一類的家庭用具,據為己有,卻另外塑了一尊泥像,放到原來的地方去。後來因他貪贓枉法,被參革職,拿問下獄,判了死罪。人民憤恨其貪鄙,懷念前任縣官的廉明,於是把他家裡的香爐、燭臺等等又統統送到原來的那個銅器店裡,重複鑄成了嶄新的銅像,安置原位。就是我所見的這尊銅像了。這事給後人絕大的教訓。一般貪官汙吏,往往以為百姓懵懂愚昧,可以恣情胡為地去欺壓他們,魚肉他們,一點不用顧忌。卻不知百姓其實是至公至明的審判者,是非清楚,善惡分明,一絲一毫不容你欺矇作假的。無奈他們在黑暗的政治之下,使不出自己的權力,只有把冤苦埋在心裡,暫時不敢和你爭較罷了。但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報復的。你有一分善,他們感謝你這一分善;你有一分惡,他們就報復你這一分惡。你以為他們懵懂愚昧,其實懵懂愚昧的還是你自己。在這種地方,我們政府應當相信百姓的公和明,授予他們以應有的權力,同時扶助他們,嚴格地執行法律,拿辦貪汙。果能如此,則民間疾苦,解除了大半,中國的社會必飛速的進步。孫總理為什麼要提倡民權?為什麼把民權列為三民主義之一?因為他深切感到了人民在黑暗吏治下的痛苦,因此民不聊生,國勢日弱。我們三民主義的政府,應當拿出大刀闊斧的精神來,努力實行民權,大大地把吏治來洗刷一下。否則民生主義,民族主義,都是不容易實踐的!

第十九章蜀道難(3)

從劍閣出發,好多紳士,替我送行。這一路,每經一縣,縣官或本地士紳,都要客氣地應酬我。有時送一桌酒席,有時送些禮品。我都誠懇地一一璧還,概不收受。有的人明白我的意思,是不忍騷擾地方;有的人卻以為我是嫌他的東西不好。做事真不容易。若是一方面喜歡應酬,一方面也樂於接受,反倒好了;若是一方面要應酬,一方面則覺得不應該如此,拒而不納,就不免受人責怪,以為不近人情。我是覺得這是官場惡習,若不及時革除,一任其積非成是的沿襲下去,國家到何時才能走上軌道?這雖是小事,但談改革,正要從小事上著手的。因此我寧願被人家見怪,也不肯對人家隨和。

在這裡,有一位朋友王弼臣先生買了一部書贈給我。書名《十三峰書屋》。作者姓李,原是曾文正公的幕府人物,曾為湖南臬臺。他是本地人,因其家宅附近有十三峰,故以名書。書中文章詩歌以及信札奏稿各件都有,內容很豐富。尤其是關於洪楊革命的記述,極有作為史家參考資料的價值。後來我又另外買了幾部,留存起來,可惜現在都已散失了。這裡過去,一路數百里,都是四五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大柏樹。百姓傳說,這些樹都是張飛栽種的。其實並不是,原是一位李姓縣官栽的,有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