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之城就要繞此處而行之。而山頂之上,此刻卻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
平展展的山頂,不知道費了多少的人工才鋪的如此平整。而且帆布的卻可以如同房屋一樣的帳篷,這時立在山上。士兵們身上背的,是滑輪弓。腰上的彈囊裡,則插著一圈的手榴彈。這些東西,月烈固然毫不相識,只是感覺此處軍士計程車氣,與北方之兵的氣勢截然不同。尤其是步兵士兵身上的盔甲,也與過去的盔甲完全不一樣。
月烈當然不認識這些東西,倘若此刻他在蒙古的話就會知道,有了這些玩意以及正在架設之中的“飛燕III型弩炮”。想攻城就得先攻此山,想攻山不死個萬而八千,就只能哪涼快哪待著去。
此處就是兵書所說的必死之地,除過蜿蜒而上的小路之外,根本沒有什麼大道可行。可偏偏這座山擋在大路之側,想從這個方向攻城,那麼就得先攻其山。山上平整的陣地,駐步兵500。備滑輪弓500張,箭10萬枝。火槍50枝,配50名火槍手。另外就是20臺“飛燕III型弩炮”。
這就說明以炮兵陣地為圓心,周圍2公里的範圍都在火力控制之下。也正是這個原因,此山戰略位置對於守城極為重要。但正如前面所說,這裡就是無糧草、飲水的死地。不過山中備水20噸,罐頭可食半年。即便如此,依然還有絕妙的主意防守這裡。
在山頂陣地附近極目四望,就可以看得到,通向城池的大路附近,多有如此的陣地,而且它們還都緊密相聯。山頭和山頭緊密相聯?這不是胡扯嗎?
這樣想的人,實在是極度缺乏見識的。最少從來沒有去旅遊過,不然什麼沒見過,沒見過纜車麼?人力纜車就算裝載量小,但依然可以緊密相聯不是。就這麼簡單的事情,只喜歡手腕與權謀的人,永遠都想不明白。
月烈在山頂上一看,倒是把周遭的情形看了個明白。大路附近的高低不等的山頭,使用纜車連線,估計最敵的山頭上,卻又是與城池連線的地方。相困死這裡,除非能上天,不然沒可能。說到上天,想必纜車如何建成的,已經沒有了疑惑了吧。對付這樣的陣地,蒙古人死多少才攻得下來。
可憐蒙古國的人口數量,一仗要是死個10萬人。估計用20年蒙古軍都翻不過身,而這就是巴蜀之地防禦戰的基礎。像這樣的立體化火力基地,走在道路兩側山頭上的陣地互相提供火力支援與壓制,想從條路上透過,恐怕只有一個結果——死。
而且除非清除所有的山頭,否則想攻下山下的城池,那不過僅僅只是做夢而已。
12章 因馬敗行蹤
顯然,蒲金書想到的防禦手段,恰恰是適用於巴蜀多山之地的防禦策略。這與當年美軍在越南時的,高山臺地的火力基地有相當相似的地方。原本防禦與進攻是相配合的,但因為“華夏帝國”即將成立,那麼不久趙伏波自然是要回來這裡的。進攻的事情,蒲金書實在是不指望宋軍有那個本領。
而這仗倘若要讓華夏軍來打的話,恐怕就根本不會理會蒙古軍的進攻。而會利用他們的戰艦沿江而上,然後直奔蒙古人的老巢。等入侵的軍隊聽到訊息,打算回頭的時候,估計老巢應該沒有什麼人還活著。是的,按照“華夏軍”的規矩,敢於入侵“華夏故土”的人,無論是什麼民族只有一個結果——滅族。
在這個時代裡,與動輒屠城的蒙古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華夏帝國”的軍隊,不會隨便對什麼人就實施這樣的手段。但對於侵略“華夏故土”的侵略者,必然是如此的手段。並且值得注意的是,無條件投降或者其他手段,可以降低處罰。唯一的前提是,“華夏故土”周邊1000公里範圍內,並不會有其可以存活的範圍。
不過這些沒必要給宋廷,而且像他們這樣窩囊的朝廷,也沒有那個本事去做這件事。因此蒲金書對餘玠的建議就是,盡力做好一切防禦準備。而且他猜測,也許給宋廷防禦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了。尤其是面對蒙古人使用火器的進攻時,就更是如此了。
因此,這是餘玠在接受了蒲金書的條件之後,在整個巴蜀之地的險要地形上部署新的新型防禦陣地。城池裡自然是“飛燕III型弩炮”與“諸葛連弩”,“手榴彈”一樣都有不少,就算蒙古人圍了城市,城內儲備的軍糧也中心夠城內的人信用幾個月之久。
事實上,蒙古人與金人在攻宋的時候,最大的感覺就是。因為官員們的不和,又或者說因為派系不同。大宋的官人往往寧願看著同僚戰死,也會找到理由一個救兵都不發。如果細看一下宋朝抵抗蒙古、金人的入侵,全城因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