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該不是想賣弄口才吧?〃孔子說:〃我不敢賣弄口才,我只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義之道。〃

就這樣,無論是卑鄙小人的陷害,還是平民百姓的誤解。無論是他崇拜的老子的反對,還是他敬重的晏嬰的嘲笑,他都頂住了。以至於有人談論到他時便說:〃就是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吧〃。

這讓人想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柯林斯國王,他死後獲准重返人間去辦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見人間的水、陽光、大海,就再也不願回到黑暗的地獄,這觸怒了眾神。在召喚、憤怒和警告都無濟於事的情況下,神決定對他予以嚴厲懲罰,即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石頭因自身的重量又從山頂滾落下來,屢推屢落,反覆而至於無窮。神認為這種既無用又無望的勞動是最可怕的懲罰。如此看來,孔子不就是中國的西西弗斯嗎?他們乾的活兒是類似的。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也正是不想再見到黑暗,才義無返顧地傳仁道於諸君。

第三節無可無不可

孔子奔波累了,便停下來,逐個問門下重要的弟子:〃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樣的地步?〃子路說:〃我猜想,或許是我們的仁德不夠,所以人們才不信任我們。我又猜想,或許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人們才不實行我們的主張。〃孔子眉頭微皺地說:〃如果照你這麼說的話,有仁德的人就一定會得到信任,為什麼伯夷、叔齊會活活餓死呢?如果有智慧的人的主張就一定行得通,為什麼比干還要被剖心呢?〃

第二部分 第45節:孔子:痛並快樂著(4)

子路退了出來,子貢進見。孔子又問子貢,子貢說:〃因為老師的學說理想太高了,所以君王都不能接受老師的主張。老師能不能把它稍微降低一些呢?〃孔子感嘆地說:〃一個農民很好地播種,但是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收穫;一個工匠能夠製造精緻的東西,但不一定能夠符合大家的需要;同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有自己的主張,卻不一定能夠讓大家接受啊。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想著怎麼讓別人接受你,你的志向也太低了。〃

子貢退出,顏回又來進見。孔子還是問那個老問題,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太高了,所以天下人都不能接受。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們拿不出好的政治主張,這才是我們的恥辱。而我們拿出一套好的政治主張,天下卻沒有人接受,這便是各國當政者的恥辱了。〃孔子聽了,很是高興,笑著說:〃就是這個話呀!〃

這時的孔子就像一個失敗的老推銷員,但是他一點兒也不後悔自己從事了這個行業,反而為他推銷的產品感到自豪。正如女詩人舒婷所說:〃痛苦使理想光輝〃。但是,再光輝他也得改行了。曾經說過〃述而不作〃,如果把〃述〃理解為〃遊說〃,把〃作〃理解為著書立說,那麼孔子接下來就要違背前言了。這種前後不一致的做法,孔子無意中的一段話對此做了一個註腳。他說:〃自古以來被遺落的人才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不降低自己的心志,堅持純潔的是伯夷、叔齊。而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人格,玷汙了自己的身份,不過是個行為中庸的兩面派而已。虞仲、夷逸則潔身自好,取權宜之計而離開官場去山林隱居,說話便無所顧忌。我雖然也算一個被遺落的人才,但我與他們都不同,我是無可無不可的,也就是沒有什麼絕對的可以,也沒有什麼絕對的不可以。〃

於是他嚷嚷道:〃不成啊,不成啊,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要是沒有貢獻為後人稱道,名字不能流芳百世,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啊。我的一套學說行不通了,我還有什麼辦法呢?〃他看到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落,禮儀、音樂都已廢除不用,《詩經》、《尚書》也殘缺不全,便改行整理典籍,並拿這些作為教育學生的資源。

孔子乃名牌教師,他的弟子此時已達到三千,得意門生便有七十二人,可謂官場失意,職場得意。本來寫書與教書就比當官自在,孔子改行後也換了一種行事風格。他在做官的時候,常常聽取別人的意見,從不專斷。可是他在編《春秋》的時候就特別獨裁,想記載的就記載,想刪減的就刪減,連子夏那麼有學問的學生提出的意見都置之不理。學生們就特別不理解,覺得老師變了一個人。於是孔子把心底的話對學生說:〃後人認識我孔丘,將因為這本書;後人憎恨我孔丘,也將因為這本書〃。原來他指望靠這本書出名,而且是出〃美名〃,因為他有所堅守,否則也不會預備好去討別人的嫌。可見孔子這〃無可無不可〃也是有原則的,這便是聖人的本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