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和商場,商界和政界,宋子文真是爐火純青、遊刃有餘。
關鍵人物二:邦德
敬業。
採訪很多老人,可能在日常相處中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過節”,但對待工作,所有老人都是眾口一詞地評介和自己一同工作過的美國人、英國人、愛爾蘭人。老人說,和他們打交道,不用擔心什麼,怎麼想就怎麼說,即使是你的頂頭上司,只要是你認為對的就堅持。什麼穿小鞋啊、整你呀、秋後算賬了,從來沒聽說過。
用老人的話講,生活上、八小時以外,這些咱管不著。在工作中,幾乎每個人都是白求恩。很多老人在談到這些平日裡吊兒郎當的美國人時都承認,和他們在一起工作,的確學到很多。
採訪7年,不停地和老人們打交道,筆者最大的感觸就是老人們的認真、誠信、遵守諾言和做事的一絲不苟。
最主要的是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任。
邦德只不過是眾多的美國朋友中的一個而已。
撇開那次美籍機長*不表、探求新航線不談,單就說在宋子文和“泛美”總部這次接洽調整15架飛機這件事情上,邦德就再一次顯示出他的機敏和才幹。
“泛美”總公司對中國外交部長的親自到訪還是熱情有加,但在供應15架飛機的交機上卻大打折扣——不敢保證時間,每個月只能提供2架DC—3,也不能全怪他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道格拉斯飛機制造廠每週只能生產2架這種型號飛機,除了國內自用,其餘都給了和中國一樣正在抵抗的英國人。
“泛美”表示:外交部長如果非常焦急,可以選擇使用其他型號飛機。在生意場上精明過人,在談判桌前神情自若、談笑風生的外交部長沒了主意,忙和國內邦德聯絡,兩週後,邦德回覆,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只要DC—3。
或許是想到了外交部長在這方面可是十足的外行,沒過多久,邦德一封加急電報擺到了宋子文面前:
……由於所有飛機和供應品都要經過12 000英里從美國運到中國,有效經營的關鍵是標準化……從發動機、零備件、汽油、翻修維護、訓練管理和飛行莫不如此……DC—3的維護要求、業務載量和飛行效能均較理想,適合在中國使用。公司已經在中國飛過多種飛機——雖然沒有飛過所有的型號,但可以肯定,DC—3可以有效地運輸航空物資。如果把名目繁多的機型送到中國,看起來到貨很快,但這種好意是不當和極為無效的,只能使整個計劃失敗。(注一)
走一步、向前看兩步,左右思量,上下權衡,航線尚未開闢,飛機也沒有到貨,就把“未來”的所有事宜安排、佈置得井井有條。“中航”的飛機是由多個型號、多個廠家生產的,零備件相互不僅不能通用,而且也給維護飛機的技師帶來不便,既耽誤事兒又浪費時間。吳士在敘府迫降後被炸掉一隻翅膀的DC—3,後來由另外一個型號的機翼代替,並“創造”了世界航空史的“奇蹟”,那純粹是無奈之舉。戰爭期間,時間是勝利的保證。趁外交部長在自己國家斡旋之機,邦德也要在“中航”來個“統一”。
馬拉松式談判“新航線”(3)
火都燒到房上了,也沒有顯現任何慌亂,哪裡像個商人,倒更像一個能幹的參謀長。
僅僅過了兩天,宋子文還在和“泛美”商談中,邦德又提出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依舊是加急電報:
“中航”公司現在只有14名合格的飛行員,他們在1941年2月份平均飛行110小時,除此之外,我們什麼都沒有,我們甚至不知道從哪裡才能獲得更多一些駕駛員。如果明天真的出現5架DC—3,我們將不得不將它們放在一邊,並要為此支付待滯費用,而這似乎是和目前的形勢矛盾——我所要說是,中國現在生命攸關的是急需更多的運輸,而這種運輸既要依靠更多的飛機,同樣也要依靠更多的飛行員。
閣下應該瞭解,操縱像DC—3這樣的運輸機要求的是有經驗和技巧的飛行員,同時要求具有負責精神、決斷力和個性的人。(注二)
副董事長的話不言而明,能熟練駕駛兩個發動機並在惡劣航線上飛行的,僅就目前而言,只能在美軍中選拔。那意思等於告訴中國外交部長,還得和華府多多溝通,請他們同意那些“志願”到中國航空公司工作的現役軍人離職。
但何為“志願”?和對待陳納德那夥人相同,僱傭。
外交部長的回函未到,邦德又把“僱傭”人員的“工資”計算出來:每飛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