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變異”了啊!”
“一個人如果有很強的軍事能力,他會持續地表現出來,迷戀帶兵征伐的光輝歲月。”
“而看李淵的表現,很像是進長安途中就嚇怕了,所以之後蹲在長安不出來,和隋朝時期人設一個樣。”
“李淵是如何做到《大唐創業起居注》裡那樣“指揮若定”的?”
“這些他們就不懷疑,就懷疑正史?”
石開道。
秦明笑道:“李淵還非常鄙視漢高祖、蕭何這樣親手打拼的人,說漢高祖親自打仗很丟人,蕭何不高貴,只有他和裴寂不打仗,最高貴,所以能流芳百世。”
“而且,李淵的賞罰體系就是個笑話,李靖在武德年間只是縣公。李淵最後被開國功臣團隊趕下臺,也沒幾個人幫助李淵。”
“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真那麼牛逼?他們怎麼在大本營被李世民給一鍋端了?他們越牛逼,不就是越襯托李世民牛逼麼?”
“別說李淵只剩下李世民一個兒子,他最牛逼的技能就是生兒子,他那麼英明神武,怎麼沒人站他這一邊?”
石開道:“他們會說李世民改史是為了爭起義首功。”
“後世得國最正的明朝人認可的“佐命元勳”房玄齡,並沒有參與“太原首謀”,而是在李唐軍隊從太原到長安的路上,投奔李世民的。”
“房玄齡的功勞,是在統一戰爭時期,作為李世民的“謀主”,運籌帷幄,一直不離左右,明朝君臣都認為統一戰爭才是硬仗。”
“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認可唐朝三大功臣是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這三位功臣沒有一個參與“起義首謀”,李靖當時還跑去告李淵造反呢,只是沒有告成功。”
“可見“起義首謀”並不是衡量功勞的重要條件,李世民為啥要費盡心力“篡改歷史”,去搶這一點點功勞?”
“明初君臣很鄙視李淵,說李淵得天下全靠李世民”
“不提後世得明朝,出生在貞觀初的狄仁傑,後來勸武則天立親兒子,一口一個唐太宗開國: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魏徵也認為開國之君是李世民,魏徵:陛下平一海內,愛養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軍國機務,皆出聖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績?”
“宋朝人也經常把武德和李淵炮灰掉,把實際打仗的李世民功臣團隊,當作“真朝廷”,這個就把房玄齡遇見李世民那一刻,當成房玄齡當宰相的開始時間。”
“《廣卓異記》:梁國公房玄齡,唐初杖策謁于軍,秦王一見,引為謀主。及終,在相位三十有三年。”
石開:“他們反正就是一句話,這些歷史都是假的,歷朝歷代的人都是糊塗人,就他們看得清。”
秦明道:“他們還會說李世民看了《高祖實錄》所以改史。”
“可是李世民看《高祖實錄》這件事就被記載下來了,他改史為何還留下把柄?”
“李世民看的是敬播寫的,而敬播以直筆聞名。“初高祖、太宗兩朝實錄,敬播等所修頗詳直”。”
“李世民看完之後說要直書玄武門,魏徵讚美他說:“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這件事情被吳兢寫進了《貞觀政要》,當作正面典型。”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把《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並賜皇太子及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寫者亦聽”,這是大家都能看見的東西,如何造假?”
石開道:“他們會說李世民看完玄武門記載後,對房玄齡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是暗示房玄齡“改史”。”
秦明道:“可“夫就大計者遺細行,周公所以絀管、蔡也”,這句話不正是武德時期,房玄齡在李世民喝了李建成的毒酒吐血後、為了讓李世民下定決心殺李建成,所發明的理論嗎?”
“李世民需要再把這個理論對“理論創始人”房玄齡說一遍嗎?”
“房玄齡首謀殺李建成,這事兒只有李世民、房玄齡、長孫無忌三個人知道,按陰謀論思維,這事最好改。”
“可房玄齡既然能“改史”,怎麼不把自己寫好點兒?為啥不把這事兒模糊一下?”
“畢竟房玄齡因為首謀太子,在後世被人譏。”
“玄武門寫的還不夠詳細?李世民親手殺兄、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全副武裝去逼李淵,不是全寫上了?”
“這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