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差別:一石的折價最少0。27兩,最多1。8-1。9兩。田稅除部分交到國庫太倉府外,相當部分留在各地官府供地方財政使用,在會計帳簿上也仍然採用石予以結算。除了田稅外,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種稅名,桑茶畜牧等也需要繳納各種農業稅。而田稅之外最重要的稅收則是鹽稅,鹽稅源於官方的食鹽專賣,結稅單位是人。因此往往也可作為估計人口的依據之一。通常鹽稅收入相當於明朝田稅的10%左右
除以上收入外,明朝還可以透過種種合法抑或非法的途徑獲得幾乎與鹽稅相當的收入。這不僅包括對手工業者的稅收,還包括買賣官位等等。在西元1570-1580年間,明財政收入如下:
田稅及其他農業稅:折銀2500萬兩
鹽稅:200萬兩
其他收入:3xx萬兩——
合計:30xx萬兩
相比之下,到清康熙治下的最後十年(西元1712-1722年),清財政收入也接近3000萬兩。同一時代,大陸彼端的英國,1714年財政收入為1000萬英鎊。以當時幣值,一鎊價值4盎司白銀,約閤中國舊制3兩,因此恰好也是3000萬兩。一般認為,明萬曆初年,財政收入為320-330萬兩,這明顯與事實不符。大概是因為明代稅收使用錢糧雙制,而結算單位也不相同,考據者只考慮了帳簿上現金收入的緣故。實際上,萬曆年間,太倉府每年現金收支都在銀800萬兩以上,太師張居正死後,北京糧倉中存糧可支用十載,太倉府與內庫存銀1000萬兩。這筆財政贏餘成為了“萬曆三大徵”的有力保障,也絕非3xx萬歲入可以實現的。明朝末年,由於徵收“遼餉”和“剿餉”,歲入一度達到2100萬兩(同樣是現金收入)。然而由於明代最後70年(萬曆-崇禎)中,有多達1億兩白銀透過貿易流入中國,使物價上漲了40%(實際上是白銀貶值)。考慮到這個因素,以及明末人口應該達到1。5億左右(鹽稅增加),兩項徵稅大體在700-900萬兩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50文錢(銅並沒有貶值),這明顯不是所謂的飲鳩止渴。最後,補充一些數字:
明代
1尺=0。342米
1兩=1。3盎司=36。85克
中日朝七年戰爭相對平緩時,一名駐紮在遼東的普通士兵每月需要消耗軍費白銀2兩
俞大遒戚繼光造火器戰車,造價白銀30兩,每車需配屬士兵41人
第三卷:聚斂天下 第一百二十四章:登陸鐵山
第一百二十四章:登陸鐵山
(PS:小菜知道蒙古人是不砍車輪以下的小孩,不過主角和蒙古人不同,他並不需要接收那些滿清小孩,讓他們從小受奴役太過殘忍,乾脆給個痛快,至於那些高過車輪的,拉去開礦、修路)
趙巖的奏章不出數日,便到了京師。山東的驛站已經開始在各地鋪設,山東一省境內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驛站系統。
趙巖讓人開設的驛站叫‘濟民客棧’,雖然是叫客棧,不過和驛站沒什麼區別。
這些驛站不僅負責傳遞情報,還給旅客提供住宿,旅客還能乘坐驛站的馬車出行,更能在驛站中聘請僱傭營計程車兵保護出行。
除了山東,山東往京畿、河南、兩淮、江南等重要的商路上,都有趙巖開設的驛站,這些驛站因為都是開設在人流來往繁多的商路上,所以不僅無需貼錢,每年還能向山東輸出幾萬兩銀子。
至於朝廷的驛站之所以每年要貼錢,首先是管理上出了問題,再則也因為鋪設得很廣,所以才造成那樣的現象。
但實際上,驛站是有利潤可以賺取的,只是經營方式要改變一些罷了。
趙巖的奏章送到京師,崇禎夜間在乾清宮挑燈反覆閱讀王安石和張居正的變法內容,趙巖在奏章中所言:治國要策在於理財,並列舉了王安石、張居正兩人變法的許多成效,對崇禎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封奏章,給了崇禎很大的啟示,連夜讓人將王安石、張居正的變法內容整理出來,認真閱讀。
他是一個勤奮的皇帝,但他生不逢時,同時也沒有受過正確的教育。
滿朝大臣皆在愚皇,崇禎從小接觸到的思想就是變法不可為,變法損國本毒天下,大臣們也未給看過變法的內容。
在這個資訊很塞閉的年代,一個對很多事物沒有正確認識的皇帝,自然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治理方法。
“節用愛民朕做到了,開源節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