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13門火炮的方案,模仿建造,即著名的二等巡洋艦“揚武”號。相對耗資較大,養船經費也較高的21門炮軍艦方案,則不知所終。
1872年3月12日,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在江寧兩江總督任上去世,舉國為之震悼。5月23日,從閩浙調來接任兩江的總督何璟乘坐船政“萬年清”號軍艦於凌晨抵達上海,旋即做了一項特殊的安排。當天,長江江面上出現了一支規模壯觀的艦隊,以船政的“萬年清”領隊,江南製造局初創的全部四艘軍艦“惠吉”、“操江”、“測海”、“威靖”跟隨在後,浩浩蕩蕩開往江寧,負責接運曾國藩的靈柩回湖南原籍安葬。以近代化的軍艦作為隨扈的衛士,尤其是其中竟同時在列江南、船政兩廠的首制軍艦,對於這位身前致力中興洋務的人物而言,無疑是最具意義的安排。(1)
古老的風帆戰艦外形與蒸汽煙囪的合體,構成了“海安”獨特的面貌。具有這樣特徵的軍艦,在19世紀並不罕見,其中尤以圖中這類法國軍艦為多。
雲集的軍艦瞬間離去,使得黃浦江畔頓時顯得有幾分冷清,然而一夜過去,5月24日,上海城裡湧起了新的傳奇。這一天,江南製造局也鳴響了她向製造大型軍艦領域進軍的號角聲。據當時上海的《申報》報道,當天製造局內水洩不通,觀看新船下水的人群蔚為壯觀,“中外士民如雲,蓋萬人”,去高昌廟看新軍艦,儼然成了此時滬上的新風俗。在《申報》記者眼中,比人潮更為壯觀的是,這次江南製造局下水的軍艦,竟然是一艘“恍如峰嶂屹立”的龐然大物,(2)不僅遠遠超過了此前的四艘,甚至黃浦江上往來的外國艦船,也都無法望其項背。更為特別的是,江南製造局問世的新軍艦屬於巡洋艦艦型,而且是一艘裝備了20餘門火炮的巡洋艦。
下水時被命名為“鎮安”的江南製造局第五號輪船,開工於曾國藩總督兩江期間,和船政的“揚武”艦幾乎是同步啟動的產物,而且都是建造大艦的首度嘗試。從該艦的型制、規模來看,與船政局棄用的21門炮巡洋艦方案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鎮安”艦排水量2800噸,全木質結構,屬於大型的二等巡洋艦,耗資355198。1621兩銀,幾乎佔用了製造局全年的造船預算,成為江南製造局有史至此造價最高的軍艦。船身長度達到80米,連帶艦首牙檣的總長超過90米,逼近後來的鐵甲艦“定遠”,幾乎兩倍於最初建造的“惠吉”,是當時中國絕無僅有的大型軍艦。“鎮安”的甲板異常開闊,寬度為13。4米,艙深達到8。96米,吃水超過了6米,這種隨船體大型化而來的必然結果,使得“鎮安”的價值後來倍受質疑。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海防政策中,防禦的重點主要是內河與海口,過深的吃水肯定不利於在這些水域機動。
顯得與碩大的體形略不相稱,“鎮安”艦的動力系統有些效能不佳。只配備了一臺1800馬力雙汽缸蒸汽機,每個汽缸直徑是1。64米,配套的鍋爐共有四座,每座鍋爐各有四個爐門,煤艙載煤290噸。根據測試,輪軸轉速較低,為每分鐘64轉,如以290噸煤作7天用時,航速約為10節,如果290噸載煤作10天用,則航速為7節,整體機動性顯得比較低下。除去蒸汽動力外,“鎮安”艦還可以使用風帆動力,為了在使用風帆動力時,不受水底螺旋槳影響航速,螺旋槳設計成可以升降的形式,用風帆時就將螺旋槳升出水面,減少阻力。
有別於滯澀的航速,龐大的船體為武備佈置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鎮安”共裝備有90磅炮2門、42磅炮24門,均為進口的克虜伯火炮。此外,艦上攜帶有一艘大型蒸汽舢板,長11。2米,寬2。7米,使用一臺5馬力蒸汽機,航速8節,儲足煤水後可以行駛六小時,艇上裝備一門12磅江南機器局造火炮。這艘機動小艇,既可以充當平時的官員交通工具,戰時還可以幫助運輸或者改裝成杆雷艇作戰。除去機動小艇,“鎮安”兩舷還掛有六艘舢板,其中的三艘也各裝備一門江南機器局造12磅火炮。
新生的“鎮安”艦舾裝、航試完成後,依照慣例,從上海駛往省城江寧,接受兩江總督檢閱。新任的兩江總督重慶開縣人李宗羲認為江南製造局所擬艦名不妥,1874年2月1日為其更名為“海安”,編人南洋水師。儘管在航速、動力方面存在不足,船型也屬於較老的形式,但是如此龐大的船體和眾多的火炮,也足以令“海安”稱威一時,成為當時中國國內體形最大的軍艦。直隸總督李鴻章對其評價為,“在外國為二等,在內地為巨擘!”(3)
走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