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

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採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慶曆間賈文元任昭文相時,常與歐陽修暢飲。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誰知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就無動於衷。賈文元感到很無奈。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在向歐陽修敬酒祝壽時,一曲又一曲地獻唱。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 酒聞趣事(1)

1。最古老的中山王酒

河南省有一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墓,1977年我國考古人員對其進行挖掘,在墓穴東西兩個庫中,發現了兩個裝有液體的銅壺,外形為一扁一圓。東庫藏扁形壺,西庫藏的圓形壺。兩個壺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緊的銅蓋。該墓地勢較高,室內乾燥,沒有積水痕跡。發掘人員當場將這兩個壺的生鏽的密封蓋開啟,發現壺中有液體,啟封時,醉人的酒香撲鼻而來。這兩種古酒竟儲存兩千多年,至今醇正芳香。這一發現證明了戰國時期我國的釀酒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1978年10月,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受故宮博物院委託對壺中的液體進行了鑑定。鑑定發現,從外看,兩個壺整體完好,並不滲漏。在開啟扁形壺取樣時,一開蓋便有種特殊氣味,其壺內液體未滿至壺口,壺壁沒有液體下降的痕跡,液體呈淺翡翠綠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狀的棕色沉澱物。壺底有少量的銅鏽塊。壺中有一塊直徑大約5厘米呈橢圓形鴨蛋狀的固狀物。將圓壺開啟,開蓋時也有特殊氣味,壺內液體也未至壺口,但壺壁上有液體下降5厘米的痕跡。液體呈黛綠色,發暗,不太透明。壺底有很多沉澱物。

鑑定人員用虹吸法將兩壺內的液體分別轉移到玻璃瓶內。並用廣口瓶提取部分樣品到化驗室進行查驗。12月完成鑑定,結果為:1。兩壺液體均含有乙醇;2。液體的沉澱物很多,不是蒸餾酒;3。不含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4。含氮量較高,含有乳酸、丁酸。確定氮是屬於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物質。

根據化驗結果,判定該液體為奶汁或穀物釀造的酒。有些專家認為是一種配製酒,因壺中鴨蛋形固狀物是人為加進去的,作為藥材或香源在酒中進行浸漬泡製。

總之,無論奶汁酒還是穀物酒或是配製酒,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中山王酒的發現,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酒。

2。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養微生物釀酒的國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武丁時期就已掌握了“黴菌”生物繁殖的規律。《尚書》有“若作酒醴,爾惟麴櫱”的記載。當時就已使用麥芽、谷芽製成櫱,使用穀物發黴製成曲,把糖化和酒精發酵結合起來,作為糖化發酵劑釀酒了。

到了周代,由於酒麴的發展,麴櫱的含義也有了變化。曲,專指酒麴,種類也增加了,例如,《左傳》中記有“麥曲”的名稱,在“曲”前加麥字限制,可見已不止一種曲。因為谷芽中含有糖化酵素即糖化酶,所以人們用它來制飴糖。當時制的散曲中,一種叫黃麴黴的黴菌已佔了優勢。黃麴黴有較強的糖化力,用它釀酒,用曲量較之過去有所減少。有趣的是由於黃麴黴呈現美麗的黃色,周代王室也許認為這種顏色很美,所以用黃色制定了一種禮服,就叫“曲衣”。黃色後來成了歷代帝王家的代表色。兩漢時期,曲的種類更多了,例如有大麥制的,有小麥制的;有曲表面長有黴菌的,有表面沒有長黴菌的。特別是當時除了散曲外,還出現了製成塊狀的曲,叫餅曲,而且不止一種。從散曲到餅曲,是酒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晉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制曲法,即在酒麴中加入草藥。晉代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此類記載,用這種曲釀出的酒,也別有風味。今天,我國有不少名酒釀造用的小曲中,就加有中草藥植物,如白酒中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