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之間 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而這種分工的出現,就必然導致統 治胡被統治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甚至,壓迫者與被壓迫者· 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階級矛盾和階級對立的 出現。這種分工和矛盾對立的出現,從人類發展的總體上來看.’ 材的,不可轉移的必然趨勢,但從區域性的階段性的角度來看一 是充滿了尖銳鬥爭,充滿了暴力和邪惡。正是面對這種令人困惑 的複雜情況,思想家們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許行的農家學說就是這些各種各樣觀點中的一種。他把各種 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歸咎於社會分工,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 格而治”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辦法。他不僅從理論上這樣認為, 而且還身體力行地進行實踐,率領弟子“衣褐,捆屨,織蓆以為 食。”他的這種觀點和做法怪異而新鮮,吸引了不少人,就連一向 奉行儒家學說的陳相兄弟也從宋國趕來滕國,成為許行的門徒。陳 相兄弟不僅背叛了師門,而且還公然去拜訪孟子,宣揚自己新學 到的農家學說。
孟子當然不會容忍陳相兄弟的行為,也不能不對許行的學說 展開批駁。於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貫擅長的推謬手法,一問一答,把 許行及其門徒的做法推到了極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陳相承認“百 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實際上就承認了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孟 子這才展開自己的正面論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論斷:“或 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然後再“言必稱堯舜”,以堯舜等 古代聖王的事蹟來論證社會分工的必要性。最後,在駁倒了許行 的觀點和做法以後,孟子展開了對於陳相兄弟背叛師門,拋棄儒 學的行為的鞭撻。
情況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 人”論斷是講的社會分工問題。而且,《左傳·襄公九年》知武子 已經說過:“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所以,體力勞 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在孟子的時代早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實 現象,他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勞心,或勞力”的 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著名“公 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確為後世的統治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 面。孟子又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而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被批倒批 臭。其實,我們在這裡已經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論述統治與 被統治的問題。陰差陽錯,這個畢生為“民”請命,呼籲當政者 實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統治階級的代言人。
平心而論,關鍵是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從區域性的 階段性的角度去看,許行的學說主張統治者與老百姓“同吃同住 同勞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確也是有一定意義因而具有吸 引力的。可是,如果從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和全程來看,他的觀 點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進入文明發達的 現代社會,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們令天有誰會想到要自 己造一臺電視機然後才來看,自己造一輛汽車然後才來開呢?那 不被認為是瘋子才怪。同理,從總體和全程的角度來看,“勞心者 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反動透頂的學說,而 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中的現象概括。如果我們還歷史背景以真實, 從孟子說這話的具體情況來理解,也就是從社會分工問題的角度 來理解,那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
就現有文獻來看。《漢書·藝文志》雖曾著錄《神農》二十篇, 但已經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農家學派,《孟子》本章還是極為重 要的資料。這也是值得順便一提的。
………………………………………………
滕文公下
本篇以論立身處世的“出處”、氣節等為主,很富有哲理性, 當然也仍然離不開政治。全篇原文共10章,本書選8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原文】
陳代①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 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②’,宜若可為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③,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將殺之。志士 不忘⑤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6)。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7)使王良(8)與劈奚(9)乘,終 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