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下“註定”三十三年,於是驚問“陛下登基多少年了?”然後寬慰太宗說,還有二十年陽壽,請您“返本還陽。”閻王為什麼會“驚”問,顯然是看出其中的破綻來了。在“一”字上面添上兩橫,雖然從形式上看也是個“三”字,但仔細一琢磨,實際不管這兩橫怎麼添,改成後的“三”字看起來都會很彆扭,特別是改後成了“三十三”,兩個三字在一起,對比更明顯。另外,新筆跡和舊筆跡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閻王一面是“驚”,另一面又佯作不知。陰司政治中的複雜之處我們不去說它,不過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一個人的壽命不也是有“定數”的嗎?唐太宗將死於“貞觀一十三年”,這就是定數啊。崔判官一揮筆就給改了,現在唐太宗將死於“貞觀三十三年”成了新的定數了。
奎木狼私自下凡,還說自己在下面,把寶象國公主百花羞攝到洞府,做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好像他下界為妖,是為了配合上面的工作,完成“定數”似的。與此相似的是青獅精的下凡,按照文殊菩薩的說法,烏雞國王王位被奪純屬自作自受,“如來將此怪令到此處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報吾三日水災之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悟空的反應是:“你雖報了什麼一飲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真是無意之中吐真言,悟空的話無意中透露出天大的秘密。悟空說的是“報了一飲一啄的私仇”,這意味著所謂“一飲一啄”不是定數,不過是文殊菩薩為了報“私仇”而找的藉口而已。所以呀,對“定數”這個東西,不能過於認真,它不過是領袖的意志換個說法罷了。
◆作為人事理論的八十一難
八十一難對取經事業很重要,它解決了人事安排方面的一個大問題。有了八十一難,如果有人問,唐僧為什麼能成佛?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因為他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如果有人非要問,經歷了八十一難為何能成佛,觀音可以回答,“佛門中九九歸真”。那“九九歸真”是怎麼回事,這就成了一個深奧的學術問題,於是對唐僧成佛合理性的質疑就被引向對另一個佛教問題的討論,這個爭議也就不會有什麼結論了。
你看看,你看看,這是多麼清晰的邏輯:唐僧為何能成佛?因為他經歷了八十一難;為什麼經歷八十一難能成佛?因為佛門中九九歸真。這邏輯講得通嗎?講不通,因為由佛門中“九九歸真”,並不能得出經歷八十一難就能成佛的結論,“九九”不一定指八十一難,“歸真”也不一定是“成佛”。難道那些菩薩、金身羅漢就沒有“歸真”?①另外,孫悟空沒有經歷八十一難,不也成佛了嗎。
①《西遊記》最後一回是“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這樣看來,包括白龍馬在內,都已經歸真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八十一難的玄機(3)
就算接受這一套邏輯,那麼別人經歷八十一難能成佛嗎?也能,不過八十一難有個標準問題,什麼算“一難”,什麼不算“一難”,需要由菩薩來認定。有了這一條,事情就好辦了。而且誰敢保證自己經歷八十一難,還能活著回來。
從安排第八十一難的倉促過程可以看出,八十一難也是一個豆腐渣工程,要不是觀音檢查得仔細,可能就這麼矇混過關了。或者,要是到了西天,還只經歷了七十九難,就得在唐僧等人的歸途中再製造兩難,這事情就不大好安排了。
其實,非要唐僧完成“八十一難”,完全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做法,因為佛家首重的是心性修煉。是否達到佛的境界,完全是一個內在的東西。唐僧也說過,“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所謂心即佛兮佛即心,心外更別無佛,觀音是得道高人,這個道理她是極明白的。安排八十一難,是為了做給眾神佛看,也兼是為了給世人看的。八十一難的考驗有一個訊號作用:經歷了這麼多難,肯定是合格的,是透過了考驗的。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說,沒有經歷八十一難,只經歷了七十九難、八十難的就一定不合格。
取經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當今一個選拔幹部隊伍後備梯隊的人才工程。但給唐僧等人安排職務的時候,難免有人要說閒話。八十一難的提法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解決唐僧成佛的合法性問題。它對於悟空成佛合法性的貢獻倒不是那麼大,因為一方面,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確實功勞很大,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孫悟空也沒有經歷八十一難,這個人事理論也幫不上他的忙。因此,八十一難是為唐僧量身定做的一套提拔標準。這個標準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取經隊伍達到靈山之後,也就是《西遊記》中的第九十九回由觀音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