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地士紳的意見。

所謂“士紳”,在明清兩代,主要是指享有科舉功名但又不做官的知識群體。這些人,要麼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官員,要麼是考取了科舉功名但未做官的地方才俊。在明帝國廣袤的疆域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通常只能到縣一級政權,而縣以下大大小小的村莊,社會秩序實際上是由士紳階層來維持的。長期混跡於基層的吳世濟,當然清楚這些人的份量。

按吳世濟最初的打算,抵禦“流寇”最好的措施自然是請官軍駐防太和縣。不過出乎預料的是,他請來的“地方精英”們都不認可這個建議。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明確:明軍軍紀太差,“兵之禍甚於寇也”。“地方精英”不支援自己的意見,吳世濟只好放棄請官軍駐防的計劃。

其實以吳世濟的經歷,又何嘗不知官軍軍紀渙散、為害地方?只是連正規官軍應對“流寇”都很吃力,在沒有官軍駐防的條件下,太和能守住麼?

備戰

自崇禎七年八月開始,昔日平靜的太和縣一下子忙碌起來了,鞏固城防、編練民兵、修造武器,在知縣吳世濟的領導下,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不過正式揭開太和縣備戰大幕的的,卻是一篇關於太和縣境內“西人”的告示。

吳世濟所謂的“西人”,是指在太和縣境內僑居的山西、陝西商人。自十六世紀起,隨著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大明朝的商人們也活躍起來了,晉商、陝商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商人集團。鳳陽府地跨江淮、毗鄰楚豫,是當時商品由東向西運輸的主要通道,因此鳳陽府境內落腳的外來商人頗有一些規模。而當同樣起于山、陝的農民軍大軍壓境時,僑居在鳳陽府的山、陝商人的身份自然一下敏感起來了。

“西人”處置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太和縣民心的穩定,因而吳世濟把其作為備戰之初的首要問題。在這篇名為“查編流寓”的簡短告示裡,吳世濟首先安慰了下太和縣境內的“西人”:“爾等僑寓已久,應無不肖之心”。不過,這位知縣很快就露出了發告示的真實目的:在太和境內落腳的山、陝商人,須將自己“作何經營生業,寓何集鎮處所,系何原籍姓名,詳註一冊,送縣嚴查”。當然,吳世濟也沒忘警告本地的土著不許趁機作亂,*西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個縣令的1635(2)

備戰工作,千頭萬緒,最重要、也是最讓吳世濟頭痛的是:沒錢。

這個時候缺錢的,可不僅僅是太和縣。明末內憂外患不斷,各類開銷劇增,於是中央政府一次次加稅,基層政權自然要想盡一切辦法向上“輸血”:除了向農民徵稅,像太和縣這樣基層政權還要儘可能地削減各項開支。吳世濟剛一上任,就發現縣衙賬上可用的銀兩,連正常年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了。可崇禎七年,太和縣應上繳的各類賦稅,總額已超過白銀一萬兩。

“此民窮財盡,未有如今日之太和者也”。崇禎八年正月初七,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吳世濟向上級提出“申請截留”,因為在太和縣應上繳的賦稅裡,此時還有最後最後一小批尚未運走。

申請發出後,吳世濟立刻陷入焦急的等待中。留給太和縣備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守城

崇禎八年正月十五早晨,吳世濟心情頗為煩亂:申請截留的公文已經發出去七天了,卻仍未有回覆;緊接著又有流言稱:一支八萬餘人的農民軍正向潁州、太和方向進發;昨夜,他又接到報告:與太和相鄰潁州方向硝煙滾滾、火光一片,潁州城怕是已經失守了。

不過吳世濟沒有料到想到:就在他吃早飯的時候,進軍神速的農民軍已經進入了太和縣境內。

吳世濟接到報告,立刻率人趕到城頭督戰。從城樓上望去,只見塵土飛揚之中,一支穿紅騎馬的農民軍直奔城下而來,“衣飾華整,皆挾強弓勁矢,兵刃森列”,這是吳世濟對這支農民軍的第一印象。不過這位縣令很快就發現,眼前的這支部隊總共也就二千人左右,遠非之前所稱的八萬。“賊不過張其數以虛聲恐嚇我耳,”看到“流寇”數量遠比預想的少,吳世濟繃緊的神經放鬆了些許。

就算區區兩千人,應對起來也不容易。守衛太和縣的鄉兵義勇,都是從普通百姓中臨時挑選出來的,這些人既沒受過多少正規軍事訓練,更無實戰經驗。仗尚未開打,很多人就被農民軍的陣勢給嚇住了。

關鍵時刻,以生員(秀才)、舉人為主計程車紳階層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門,負責守城門的生員侯功鴻,見手下人被“流寇”攻勢嚇得手足無措,立刻率先向城下射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