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挾天子以令諸侯(4)
當時,在獻帝周圍的將領主要有韓暹、楊奉、董承和張楊等人。韓暹和董承駐京師宿衛,楊奉駐守梁縣,張楊駐守野王。這四人雖然表面上有聯合關係,但彼此矛盾很大。曹操決定利用這一矛盾。四人中以楊奉兵力較強,又駐守在洛陽以南,與許縣臨近,曹操決定先拉攏楊奉,透過早已與自己友好、這時在朝任議郎的董昭給楊奉寫信。信中說:
“將軍護衛皇帝,經過千難萬險,終於回到了故都洛陽,輔佐之功,舉世無匹。現在天下不寧,皇位至重,必須群賢協力加以維護,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支撐的。將軍可在朝內作主,我作為外援。現在我有糧,將軍有兵,正好有無相通,取長補短,生死與共。”
楊奉雖然兵力較強,但孤立少援。加之獻帝到洛陽後,宮室早被董卓燒盡,百官只能找些柴草,靠著斷壁殘垣搭帳棚居住;糧食更是緊張,州郡各擁強兵,不肯接濟,群臣飢乏,尚書郎以下官員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飢,有的就餓死在牆垣之間,有的則被士兵殺死,情況已到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曹操表示願與楊奉合作,並拿出糧食來,自然使楊奉喜出望外。楊奉即與諸將一同上表,請獻帝任命曹操為建德將軍,不久又升遷為鎮東將軍,襲父爵為費亭侯。曹操先後寫了《上書讓封》、《上書讓費亭侯》表示推辭,獻帝不允,才又上了《謝襲費亭侯表》表示接受。三份奏章言辭均頗謙卑恭順,雖然這是這類表文的基本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虛偽的姿態,但就曹操而言,這一時期處事比較謙恭謹慎,這時又懷著盡力博取朝廷歡心和信任的目的,極有可能還是發自內心的。
這時,在洛陽的董承因韓暹自恃有功,專橫跋扈,內心十分不滿,但又無力對付,於是暗中召曹操進京。曹操得到這樣的機會,自然十分高興,於是立即親率部隊趕到洛陽,朝見獻帝。曹操上表請治韓暹、張楊的罪,韓暹自料敵不過曹操,急忙單騎逃出洛陽,到梁縣投奔楊奉。獻帝因韓暹、張楊在東遷途中“護駕”有功,下令不再追究。曹操於是擔負起了保衛京都和獻帝的重任。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節”即符節,是古代帝王派遣將相委以重任時,用作憑證的一種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斬殺違犯軍令者的權力。“鉞”是古代一種象斧的兵器,這裡指帝王所專有的、代表征伐之權的一種斧鉞,多以金銀為飾,有了它就有了總統內外諸軍的大權。“錄”即總領諸事之意,“錄尚書事”實即總攬朝政。東漢以來,中央政府中號稱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義上的首腦,實際權力在尚書檯,皇帝總是挑選親信大臣“錄尚書事”。獻帝授予曹操節鉞,錄尚書事,則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這說明曹操在事業上往前邁出了一大步,他親近獻帝的策略及為此所作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在與其他割據勢力的角逐中,曹操已佔有了比較明顯的優勢。
三迎獻帝都許
曹操總攬朝政後,即以獻帝名義,殺掉了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人,而封衛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鞏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一次,曹操請董昭坐到自己身邊,問他:
“現在我來到洛陽了,你看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董昭回答說:
“將軍起義兵以除暴亂,現在來到朝中輔佐天子,這是相當於春秋五霸所建立的功業。但朝中將領各懷異心,未必都能傾心服從,留在洛陽匡輔朝政,必有許多不便。最好的辦法,是將天子遷到許縣去。但朝廷已經多次遷徙,現在剛剛遷回洛陽,遠近的人們都希望能夠安定下來,再遷徙恐怕會出現麻煩。希望將軍權衡利弊,採取合適的對策。”
曹操表示同意董昭的看法,但擔心駐守在梁縣的楊奉阻撓,董昭又獻計說:
“楊奉勢孤少援,是願意同將軍合作的。將軍升為鎮東將軍,襲費亭侯,都是楊奉起的作用,應該儘快派遣使者帶著厚禮去答謝他。我們可以對他說:‘洛陽沒有糧食,想暫時把獻帝遷到魯陽去。魯陽離許縣很近,運輸糧食就比較容易了。’楊奉為人勇而無謀,必然不會懷疑。”曹操覺得董昭的主意很好,立即派遣使者到楊奉那裡去,楊奉果然信以為真。曹操途經軒轅順利地將獻帝轉移到了許縣。
第五章挾天子以令諸侯(5)
到這時,楊奉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大為惱火,立即同韓暹一起帶兵追擊,企圖將獻帝搶奪回來。曹操料定楊奉會前來追擊,預先在陽城境內的山谷中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