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6部分

“是,咱家這就回去稟報廠公。”

宦官轉身離開,楊鐸靠向椅背,微合雙眸。

許久,手探入懷中,取出一隻荷包。拉開繫繩,一隻木哨滾入掌心。細細摩挲,臉上的笑容終究增添幾許暖意。

看來,還是下手不夠狠,才讓魑魅小人少了顧忌。

今日之後,錦衣衛的兇名,定會深深烙入百官腦海,終生無法抹去。

永樂十年九月,冊立皇太子大典剛過,天子下詔正式遷都。

“朕行北,皇天子留南京。”

“天子為國守門,自朕始,朱氏子孫世代當奉!”

聖旨頒下,朱高煦傻眼。聖駕行北,他留南京?

親爹?是親爹沒錯吧?

朱棣瞪眼,怎麼著,你小子不滿?

朱高煦硬著頭皮表示,他在宣府的田還沒收,不能留在南京,要不然,父皇留下,他北上?比起南京這群文武,明顯北京行部更合他的脾性。

“父皇,北方邊塞之地,夏季暴雨,冬季酷寒,著實艱苦。江南膏腴脂肥,不若兒臣行北……”

話沒說完,鞭子破風而至。

朱高煦不敢再說,撒丫子就跑。

“讓你留在南京,休要給朕多言!”

啪!“

“父皇……”

“敢再多言,是想抗旨?!”

啪!

“你小子再跑?!”

朱高煦不跑了,蹭蹭幾下爬上柱子,抱著不下來。

“下來!”

朱高煦搖頭,淚崩。

好歹也是有兒子的人,這麼被老爹收拾……新晉皇太子很是憂傷。看來,無論地位如何變化,在老爹跟前,待遇都是一樣。

以老爹揍人的勁頭,再做二三十年龍椅沒問題,幹嘛不讓他回宣府?

暖閣外,朱高燧收回腳,退後兩大步。本打算請示父皇,何時再下西洋,現下的確不是好時機。

斟酌片刻,趙王殿下決定回府搬兩箱寶石,到坤寧宮問安。

其他,再議。

文華殿內,孟清和正給朱瞻壑講解新海圖。夏尚書旁聽,不時做著筆記。態度無比認真。

孟清和不只一次想攆人,卻總找不到合適機會。據悉,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金忠,都有向他“討教”之意。簡言之,請走一尊夏元吉,還有兩尊天官隨時準備上崗。

孟伯爺默默垂淚,面前滿布荊棘,迎難而上,必將面臨無數挑戰,各個都是三品以上水準。

仰天長嘆,不過是授課,怎麼就這麼難?

永樂十年十月,御駕北行。

十一月,天子下詔,正式定都北京。

永樂十一年元月,天子於北京祭祀先農,佈告天下,番糧耐寒高產,令各省府擇地試種,種子由皇莊和勳貴莊田供給。

同年二月,趙王妃誕下朱高燧長子。

同年三月,平王朱高熾身體漸好,請旨於府中建館,修撰春秋典籍,各家學說,天子從之。

永樂十一年四月,趙王朱高燧奉旨再下西洋。平王世子朱瞻基請旨隨行,天子未準。只道,年過弱冠,嫻熟弓馬,方可出航。

從此以後,平王世子丟開書本,勤練武藝,懷揣著對大海的無限嚮往,一頓能吃五碗飯。並對人言:“孤最大的願望,唯有快些長大。”

對於不願同自己一起修書的長子,朱高熾毫無辦法。只能長嘆,子不肖我,為之奈何。

同年五月,朝廷船隊自劉家港離岸。

船隊規模再次擴大,寶船,福船,戰船,馬船,商船等,將近五百。船帆遮天蔽日,在鼓聲和號角聲中,乘風破浪。

船隊啟航不久,孟清和借到南京辦事之機,前往郊外一處古剎探望道衍。

師徒許久未見,再見面,都有些感慨。

道衍愈發蒼老,雙眼卻更加清明。

“可同為師對弈一盤?”

“師傅有命,徒兒安敢不從。”

道衍鋪開棋盤:“想當初,徒兒可是千方百計不願認我這個師傅。”

孟清和摸摸鼻子,“年少之事,不可追矣。師傅還記得?”

話落,師徒二人相顧而笑,一切盡在不言。

笑聲傳出,掃地的小沙彌嚇了一跳。驚疑不定的探頭,原來,道衍大師還能這般笑?

路過的師兄安慰他,“不用擔心,大師和藹,興寧伯更是好人。”

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