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為原則;熟悉敵情形,來去迅速,隱遁無蹤;劃分掩護隊和作業隊;破壞的時間、時機和地點要選準;附近群眾要進行解釋;要有掌握爆破和各種技術人才的執行和指導者,不能盲目蠻幹。
圍困戰術。從四面包圍敵人固守的據點,切斷其與外界的一切聯絡,斷絕所有物資來源,陷敵子彈盡糧絕的困境,再結合游擊隊員的政治攻勢,分化瓦解敵人。此法通常與火攻術、掏心術、夜襲術、卡脖術等戰法配合進行。它的主要目標是分散、孤立、打擊敵人,最後,迫使敵人撤出據點,或游擊隊與正規八路軍一舉掏掉敵人的心臟。
第十為地道戰和地雷戰。
朱德提出的一整套抗日遊擊戰術,與毛澤東的抗日遊擊戰略觀相輔相成,使中國人民軍隊的抗日遊擊戰略戰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在創立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中,朱德的功績是卓著的。
。 想看書來
八路軍建立山西四大戰略支點(1)
120師的騎兵隊伍透過唐河
早在1937年9月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協助國民黨第2戰區實施太原會戰的過程中,中共中央深感創立敵後抗日根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太原和上海失陷後,中國的形勢更加令人擔憂。11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報告對整個形勢作了全面分析後,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11月13日,毛澤東主席在給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及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電報指示中指出:“全國片面抗戰已無力支援,全面抗戰還沒有到來,目前正處青黃不接,危機嚴重的過渡期中。”紅軍任務在於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游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遊擊根據地。”
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軍委前方軍分會和各師軍政委員會,根據黨的軍事戰略方針,對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做了全面部署。前方軍分會決定,八路軍以山西為中心實行分兵,將正規軍轉化為遊擊軍,正規戰轉化為游擊戰,各師除留一定數量的野戰兵團作為戰略機動外,即行轉入建立山西根據地的鬥爭。同時,實施戰略挺進,有步驟地建立新的戰略支點,創造新的戰略區域,逐次向整個華北擴充套件開來。
之後不久,中央對八路軍的部署作了新的調整:“林彪師徐海東旅速到關城鎮地區,準備與賀龍師之賀炳炎、廖漢生支隊配合作戰。”“總部、林師師部、陳光旅速到汾西、隰縣地區。”“劉伯承師應以師部及陳賡旅位於太行山脈地區。”“劉師之另一團應交總部或林師指揮,位於介休、靈石以東汾河東岸,與西岸之陳旅配合夾擊沿汾河南下之敵。”這樣,八路軍3個師便在晉東北、晉西北、晉西南、晉東南部署了4個戰略支點。這 4個戰略區域,將日寇在山西的佔領地及其前進方向太原——臨汾兩側地區,全部收進了八路軍游擊戰爭包圍圈。這是中國共產黨為獨立自主的、長期的、全面開展和堅持華北游擊戰爭而進行的偉大戰略部署,是一個具有歷史遠見的游擊戰爭的戰略規劃。
因為,上述四個區域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第一個區域——晉東北,地處恆山、五臺山、燕山山脈的連線地帶,可以直接威脅日軍佔領的平綏、同蒲、正太、平漢四條鐵路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第二個區域——晉西北,位於同蒲鐵路大同至太原段以西、長城以南、汾(陽)離(石)公路以北、黃河以東,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的東面屏障和它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相聯絡的樞紐。第三個區域——晉東南,東起平漢鐵路、西至同蒲鐵路、北起正太鐵路、南至黃河,直接威脅著日軍繼續向華北進攻所依賴的主要交通線,對堅持華北抗戰有著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也是日後向冀魯豫平原發展的前進基地。第四個區域——晉西南,也是陝甘寧邊區的東部屏障。這四個區域相互呼應,對日軍已佔領的華北主要交通線和中心城市形成包圍或側面威脅之勢。
毛澤東的這個佈局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這四個區域不是侷處一隅,而是幾乎遍及日本侵略軍控制下的山西全省。這就很有象徵意義。1938年2月,毛澤東會見美國合眾國際社記者王公達時說:“從這些區域看來,中國失去的不過是幾條鐵路及若干城市而已,其他並沒有失掉。這一例項給全國以具體的證明:只要到處採用這種辦法,敵人是無法滅亡中國的。這是將來舉行反攻、收復失地的有力基礎之一。”
根據毛澤東這個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