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蘇、東江、瓊崖),加上陝甘寧邊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擁有一億人口,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
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者大為震驚。1941年1月,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制訂的對華作戰計劃確定,竭盡一切手段,發揮綜合作戰能力,以維持佔領區的“治安”。日本中國派遣軍把華北作為“徹底治安肅整”的重點。2月,岡村寧次就任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併發布命令:“必須在四個月內徹底消滅華北的共產黨和八路軍”。陸相東條英機宣稱:日軍要消滅一切華北不屈服的人,要在血海中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於是,日軍在華北地區製造了大量屠殺中國軍民的慘劇。如1月下旬,日軍一千五百餘人“掃蕩”冀東豐潤的潘家峪時,將全村男女老幼驅趕到一個大院內,以機槍掃射,屠殺群眾一千三百餘人,燒燬房屋千餘間,造成慘絕人寰的潘家峪慘案。1941年至1942年,是敵後人民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在難以言狀的困苦中,堅持戰鬥。
戰略相持階段的敵後抗戰(2)
日本侵略者為了把中國變成它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在中國佔領區殘酷地進行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並且集中日、偽軍反覆“掃蕩”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1941年至1942年,在“掃蕩”華北根據地中—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萬人的達132次,萬人以上至7萬人的達27次。在同一地區有時反覆“掃蕩”達三四個月之久,並且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氣和進行細菌戰,製造無人區。
日軍對華中敵後軍民也發動大規模進攻。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中日軍總兵力仍有29萬人。日、偽軍在華中根據地周圍設立封鎖線,以求鞏固其佔領區,確保對主要交通線的佔領和掠奪戰略物資。並以蘇中、蘇南為重點,反覆進行“清鄉”。
在日軍空前殘酷的進攻中,敵後軍民傷亡重大,部隊減員較多。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約40萬人。華北平原地區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權被摧毀。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一億人減少到五千萬人以下。敵後可耕土地被大量毀壞,難以正常生產。 日本又大肆搶奪糧食和牲畜,造成嚴重饑荒,企圖以破壞敵後根據地的經濟來毀滅中國抗日力量的生存條件。
在這期間,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集團認為可以依靠英、美力量來進行抗日戰爭,因而繼續加緊###磨擦。國民黨政府不僅繼續停發八路軍的薪餉、彈藥、被服等物資,而且用幾十萬軍隊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斷絕外界對邊區的援助。
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敵後抗戰遇到了嚴重困難,但是困難並沒有嚇倒中國共產黨人。中共中央明確指出,人民抗戰面臨的困難是前進中的困難,是日益接近勝利的暫時困難;強調發揚革命精神,戰勝困難,爭取勝利。這種革命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團結和統一的精神。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延安精神。
在華中敵後,鬥爭的緊張場面和華北達到同等程度。1942年春到1943年末,新四軍也實行精兵簡政政策,實行武裝鬥爭同非武裝鬥爭相配合的辦法。主力兵團相機轉移和相機突擊。地方兵團和民兵就地堅持和就地開展游擊戰。地方黨政機關全部軍事化、遊擊化,在任何情況下留原地分散隱伏堅持鬥爭。對集中的敵人採取襲擾,分散的敵人採取圍殲,對下鄉的偽軍不讓它安全回到原地。日、偽軍集中在某一地區“清鄉”時,各友鄰區同時出擊,使日、偽軍顧此失彼。由於這些正確而靈活的對敵鬥爭方針政策,打破了日、偽的“清鄉”計劃,根據地軍民在反“清鄉”鬥爭中鍛鍊得更加堅強。
華北、華中、華南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爭,在渡過1941至1942年的極端困難後,從1943年起進入逐步恢復和再發展階段。
經過殘酷鬥爭鍛鍊的敵後軍民,更加堅強了。敵人用盡全力沒有壓垮我們,反而把自己耗幹了。日軍的分散部署,蠶食、“掃蕩”和囚籠政策,把它的20餘個師團,40萬人的野戰軍變成了“連莊會”。與此相反,八路軍、新四軍在長期而殘酷的鬥爭中逐步地成長為正規化素質很高的軍隊。同時日本的國力亦已耗空。敵我力量的優劣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已經脫出了劣勢,日本則脫出了優勢,1943年的戰爭,日軍的戰爭機構已是千瘡百孔,處處難以招架。日本的指揮機關想到了——恢復野戰體制,然而已時過境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