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去的媒婆回來之後也說,二少爺與張家小姐也是絕配,妻有旺夫之相,將來兒孫滿堂。
大家都明白媒婆說的是怎麼回事,心照不宣。既然鐵了心要推動這門婚事,自然不疑餘力,雙方都想速戰速決,因此流程走得極快。
“提親”之後就是“定親”環節了,一般人家先要議親,從“小禮”開始,也就是雙方對聘禮進行討價還價。富貴之家成親,聘禮是不能少的,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隻、金耳環一副,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二銀;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六十四對、油包六十四隻、麻餅六十四隻等,尚有老酒兩擔至八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
這些東西原本是要坐下來慢慢談的,聘禮少了,嫁閨女的一方會覺得丟面子。但是現在雙方都無所謂這點東西,反正我要娶回來一個,再嫁過去一個,聘禮什麼的,直接準備一模一樣的兩份,你送給我,我送給你,轉了一圈之後東西又回來了。
定親之後,就只差一個成親的環節了……按理說,這個環節應該最熱鬧,最重視才對,弄上大花轎,吹吹打打,一路熱熱鬧鬧把女兒送到對方家門去。但是兩家人在這件事上,同時選擇了低調。
原因很簡單,張家和馬家隔得太遠了,張家在澄城*縣,馬家在白水*縣,兩縣之間的官道足足七十幾裡,要是讓花轎隊伍吹吹打打,扭著秧歌走七十里路把閨女送過去,沒三天時間走不到,吹喇叭的、敲鑼的、打鼓的、扭秧歌的首先就得累死。
而且,兩縣之間的道路也不太平。如今年景不好,災民四起,縣城附近還算平和,但是距離縣城稍遠一點的山林裡,流寇和匪盜已經非常多了。迎親隊伍走得又慢,又帶著大量彩禮,正是打劫的好物件。所以在沿途千萬不可高調,不然丟了彩禮事小,丟了自家閨女,可就事大了。
最後兩家人商量了一下,決定不採用大花轎迎親,而是用黑色的馬車,配上幾十名厲害的家丁護院,將閨女先送到對方的縣城裡,在縣城裡找個客棧暫住一兩天,再讓花轎到客棧去迎親,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兼顧到禮數,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路上遭遇危險。
成親的時間定在了三月二十二日,據說這是個吉日!
---------
三月十九日,清晨!
朱元璋起了個大早,洗乾淨臉之後,將頭髮在腦後束好,換上了一身新的棉布衣服,穿上厚底的布鞋,全身上下精神煥發,然後在腰間掛了一把朴刀,今天他要加入護送三小姐去澄城*縣的隊伍,去澄城*縣送親。
剛走出來,他就看到白水王二已經在偏院門口等著他了,今天的王二也穿了一身嶄新的棉布衣,手上提了一根哨棍,整個人看起來有如一尊鐵塔。
兩人相視一笑,向著前院的大門行來,只見前院門口站著好大一群人,人群中間是十五個牽著馬的刀手。大少爺做事一向講究穩妥,他把手下的十五名刀手全都安排在了送親隊伍裡,這些刀手神情彪悍,氣勢非凡,有著嚇阻宵小之輩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十名心腹家丁同行,這些家丁穿著青衣小帽,手上提著一根哨棍,也頗有點精神。家丁們身後還有十來個腳伕,每一個腳伕身邊都放著一個擔子,擔子兩頭各一個藤箱,裡面裝著三小姐的嫁妝。
大包小包的嫁妝足足裝了幾十箱,金銀綢緞拔步床,真是什麼都有。大明朝的女子出嫁,如果嫁妝太少,是很丟面子的事,在夫家的地位也會變低,所以馬家準備的嫁妝還算豐盛,想必張家的閨女現在也正帶著大包小箱,在家丁護院的保護下準備著出行吧。
眾人在大院門口等了一會兒,一輛黑色的馬車從門裡駛了出來,趕車的居然是大少爺的貼身保鏢,號稱殺過二十七個人的那位,看來大少爺派出十五名刀手還覺得不穩妥,連自己的保鏢也搭進來了。
保鏢對著門口等街的人笑道:“走吧,可以出發了。”
“三小姐呢?”有人問道。
“在我身後的馬車裡。”保鏢低聲道:“剛和老爺少爺們告了別,心情不太好,也許正在哭吧。”
他話音剛落,馬車的簾子掀開了,露出來的是紫心菜的小臉,上面明顯帶著淚痕,她趴在車視窗向外罵道:“誰哭了?小姐根本就沒哭!你才哭了……嗚……”她是三小姐的貼身丫鬟,這種貼身丫鬟通常都要隨著小姐出嫁時一起陪嫁過去,最後的結局大抵上是成為主人的通房丫頭,數年之後也有機會被扶成一個妾室,這輩子也就這樣的命了,不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