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血本無歸後返回秘魯,打起了金雞納樹的主意。
馬奈米一直在玻利維亞採集金雞納樹的種子。他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金雞納樹種,據說所含奎寧量很高,馬奈米花了五年時間採集了幾磅種子,於1865年交給列格,列格將之偷偷帶出境,交給在倫敦的哥哥喬治。喬治·列格找到英國政府,希望政府買下這些種子,但英國政府在此之前已經花錢買了幾次金雞納樹種,全是低產品種,這次死活不上當。喬治·列格只好找別人,最後荷蘭政府用20美元一磅的價格買下了這些種子。
荷蘭人到爪哇種植,因為那裡的海拔和氣候和安第斯山接近。但這種金雞納樹非常難生長,稍稍不合適就會夭折。荷蘭人將當地的其他作物全部毀掉,包括低產金雞納樹和橡膠樹,只種這種金雞納樹,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於種植成功,到1890年代,爪哇出產300萬公斤的高產的金雞納霜,佔有60%的市場。
荷蘭雖然控制原料,但沒有生產能力,便和德國合作,將金雞納樹皮運到德國,由德國化工廠生產出奎寧來。
由於熱帶殖民的興起,全世界對奎寧的需求不斷上升,到1892年時候,這已經是一個價值2億馬克並且快速發展的龐大產業。
幫助荷蘭人加工金雞納樹皮的是德國的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規模最大的化工廠。不過,由於荷蘭壟斷了原料的供應,使德國企業從這個市場中分到的好處有限,只能獲得比正常化工產品略高的利潤。此前,巴斯夫的高層人員曾經設法謀求來自南美洲的原料,但是試驗後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於當地人收穫的原料品質不一,難以加工。
玻利維亞自產的金雞納霜基本是直接把樹皮研磨成粉末,然後出售到醫生手上,由於其中的奎寧成分含量高低不一,很容易造成患者服用的劑量不準——其後果相當嚴重。
在德國和玻利維亞簽署友好合作條約後,巴斯夫的管理人員以及德國的植物學家終於被允許進入安第斯山脈的金雞納樹林。
透過對樹齡和生長狀況的歸類,在德國化學家和植物學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控制金雞納霜品質的辦法。以此作為原料便可以工業化提取質量上乘的奎寧了。
此前,德國壟斷了工業化提取奎寧的技術,而荷蘭則壟斷了工業化生產奎寧的原料,所以,雙方雖然都是壟斷,但荷蘭人的底氣更足一些。
首先,金雞納霜即便不加提取依然可以出售,而且不愁銷路;
其次,德國畢竟有兩家工廠可以生產奎寧,而爪哇的奎寧只歸荷蘭政府控制的一家公司所有。
當德國化工廠在原料上打破了荷蘭的壟斷,新的利潤分配的方案也隨之而來,結果是巴斯夫和赫斯特兩家工廠來自奎寧藥品的利潤上升了3倍,從每年1600萬馬克提高到了5000萬馬克。
隨著全世界奎寧用量的增加,這個數字以每五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長。
以此為契機,德國最大而且分屬不同卡特爾的兩家化學工廠從競爭走向合作,這為十年後法本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
太平洋戰爭中,70%的澳大利亞軍人患瘧疾,1942年在瓜島之上的美軍無一例外患瘧疾,東南亞的盟軍的60%得了瘧疾。在南太平洋的美軍的瘧疾發病率為千分之四千,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人在戰爭期間得了四場瘧疾,共有6萬名美軍在非洲和南亞死於瘧疾。而且這是美軍初期強制服用拜耳公司研發的一種奎寧代用品——阿的平,以及後期終於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研發出氯喹的基礎上,否則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日本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控制了全球奎寧原料產地爪哇,但日本的化學工業跟不上,一樣缺奎寧,以至於因為瘧疾丟了瓜島戰役。
本章關於奎寧的資料多有援引,有興趣請自行百度。
第一百四十八章 風起南非
1893年9月底,威廉收到一封來自南部非洲德蘭士瓦共和國的信件。
亨舍爾作為貼現公司在阿非利加金礦公司的董事從1891年起就長期定居在德蘭士瓦,由於和威廉的私人關係,他在1892年初被任命為德國駐約翰內斯堡領事。
這封信就是亨舍爾寄來的,自從他到達南非後,幾乎每個月都會給家裡人寫上一封特別的信,然後由貼現公司老闆漢澤曼轉程給威廉。
信中除了通報了金礦公司近期的狀況外,也會比較詳細的介紹一些當地的局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