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部分

威尼斯海軍在熱拿牙和漢堡訂造的三條軍艦幾乎是如出一轍的。

按懷特的設計,和“富士”號相比,主副炮口徑換成了英制的標準口徑,噸位也適當加大到8500噸,最大航程有所增加,但是最高航速卻不升反降。由於英國海軍委員會對於在軍艦上採用尚處於實驗中的水管鍋爐缺乏信心,因此懷特採用了高達15臺笨重的圓式鍋爐,以提供1。5萬匹馬力的輸出功率。儘管如此,英國初代裝巡的最高航速也堪堪只有20節,比“富士”號慢了一節,比德國的勃蘭登堡級裝巡慢了足足兩節。

1894年英國突擊建造裝甲巡洋艦僅僅是吹響大規模海軍軍備競賽的前奏。

英俄《彼得堡條約》簽署後,德國和日本甚至法國都感受到巨大的危機,先後宣佈了規模宏大的造船計劃,同時美國也在1895年初開始了第二輪海軍擴充計劃。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劇烈的海軍軍備競賽山雨欲來,世界各主要國家全部捲入其中。

1895年初,法國宣佈在去年開工的兩條大型裝巡的基礎上,再臨時增加四條大型軍艦的建造計劃,以做到和英國海軍同比例擴充。

日本國會則於1895年5月透過了“八八艦隊”即建造八條戰列艦和八條裝甲巡洋艦的海軍擴充預算案。按照日本海軍部的計劃,繼“富士”號和“敷島”號之後,日本將在德國繼續訂造四艘同級裝巡。同時日本還計劃在德國造船廠的幫助下,在國內的佐世保和吳海軍工廠再建造兩艘。這樣一來,日本海軍最晚在1900年前便擁有八條先進的富士級裝巡。

根據甲午海戰的經驗,日本海軍認識到新式克虜伯滲碳裝甲的強大威力,從定遠發射的305毫米大口徑炮彈曾經命中“吉野”號100毫米厚的主裝甲帶,除了砸出一個大大的彈坑外,再無更為嚴重的破壞。由此,海軍參謀長山本權兵衛認為,由於入射角的普遍存在,在實戰中,即使歐洲最新式的305毫米口徑大炮也是根本無法擊穿8英寸以上厚度的克虜伯裝甲的。在這種情況下,射速更高的次口徑重炮便成為最佳選擇

日本海軍經過綜合比較,決定採用260毫米口徑,克虜伯公司最新研製的該口徑火炮射速達到一分鐘兩發,比各國在戰列艦上普遍採用305毫米口徑射速提高了一倍以上。此外,“浪速”號上裝備的260毫米口徑克虜伯大炮曾在黃海海戰中立下奇功,這也是日本方面對該口徑火炮頗有好感的原因。

在戰列艦的選型上,伏爾鏗船廠的設計方案在英德兩國共計六個方案中脫穎而出,受到山本將軍的特別青睞。

該方案以德國勃蘭登堡級裝巡的設計為藍本,放大了體型,突出了主炮,並將主裝甲帶加厚至210毫米。火力方面,三座260毫米雙聯裝炮塔配合多達12門150毫米速射炮使全艦火力比英國的最新式戰列艦尊嚴級只強不弱。動力方面,由於全面採用水管鍋爐和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設計航速高達19。5節,已經十分接近英國剛剛開工的初代裝巡的設計水準。

總結甲午兩場海戰的經驗後,日本海軍認為軍艦的航速至關重要,甚至比火力更有價值。因為速度快的一方有交戰的選擇權,佔優勢時可以追擊,佔劣勢時也可以從容撤退。日軍在黃海海戰的最後階段,正是靠著吉野等艦的快速追擊才能擊沉經遠,重創來遠,從而使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再無可戰之兵。

該級快速戰列艦在日本被命名為金剛級,全艦排水量12500噸,造價2500萬馬克或者110萬英鎊。其中前四條分別在德國的皇家海軍造船廠、布洛姆福斯廠、伏爾鏗廠和克虜伯公司新近建成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建造;後四條中,有兩條在德國建造,另外兩條則在日本組裝。

德國方面,1894年年底,也就是海因裡希從遠東遠航歸來後不久,正式開工了四條勃蘭登堡級的改進型軍艦。

詹姆斯根據“勃蘭登堡”號服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多達59處修改,其中最主要的改動一個是略微抬高了艦艏,加大了外飄從而緩解高速行駛時的上浪問題;另外的一個重要改動則是吸取了“高千穗”號沉沒的經驗,將鍋爐倉和輪機倉交錯設計。

此外還有一點非常先進,也是極為大膽的改進。根據德國海軍對於黃海海戰最後階段經遠艦沉沒的報告,詹姆斯認為該艦的傾覆主要原因是右舷的水密門沒有被及時開啟造成的。考慮到未來海戰中水兵減員依然嚴重,因此最後階段損管人員往往力不從心,甚至一些簡單的工作都無法完成。所以,詹姆斯在新的設計中,取消了貫穿水密艙的中央縱向隔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