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此中乃有刻《致身錄》者,謂其先世曾為建文功臣。因侍從潛遁為僧,假稱師徒遍歷海內,且幸其家數度。此時蘇嘉二府偪近金陵,何以往來自由,又賡和篇什,徜徉山水,無一譏察者?況胡忠安公(胡濙)之出使也,自丁亥至丙申,遍行天下,凡十年而始報命。觀忠安傳中雲,窮鄉下邑,無不必至。胡為常州人,去此地僅三舍,且往來孔道也。豈建文君臣能羅公遠隱身法耶?所幸偽撰之人,不曉本朝典制,所稱官秩,皆國初所無。且妄創俚談,自呈敗缺。一時不讀書、不諳事之人,間為所惑。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偽,而哀其乞憐,為之序論,真可駭恨!蓋此段大謊,又從老僧楊應祥假託之事敷演而成。若流傳於世,誤後學不小。又《傳信錄》雲,宣宗皇帝乃建文君之子,傳至世宗皆建文之後。此語尤可詫。蓋宋太祖留柴世宗二子,及元末所傳順帝為宋端王合尊幼子二事,而附會之耳。乃不自揆,僭稱〃傳信〃,此與近日造二陵信史者何異?庸妄人自名為信,他人何嘗信之?此皆因本朝史氏失職,以至於此。

6.感情代替了史實,政治掩蓋了真相

對於明清以來出現那麼多關於建文帝的傳說,怎麼解釋呢?就神話或民間傳說形成發展的規律而言;借用胡適先生的話:

凡故事的演變如滾雪球;越滾越大;其實禁不起日光的烘照;史家的考證。

關於建文帝傳說的發生和演變是符合這一規律的。由於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傳說,而傳說不斷擴大不斷豐富,越說越神,越說越圓。

和許多不斷演化的傳說一樣, 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追尋,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遠離了史學或學術,成了一種純粹的感情牽掛。歸納起來:

(1)明初史家在政治高壓和為尊者諱的禁忌之下,既不能批評太祖朱元璋,也不能指責明成祖朱棣,更無法記述事實真相。

(2)明人為伸張其政治抱負,對建文帝其人充滿同情和思念,為寄託對建文帝及忠臣義士的懷念,寧可相信傳說而不願深究歷史真相。為了宣揚忠君殉節的觀念,甚至有意渲染並不存在的傳說。

(3)清初史學家,或由於自身的經歷或由於政治環境而回避事實真相。以遺民自居者,借建文史事寄託故國之思,反省明亡之痛;降附新朝的亡國二臣,身負罵名,豈敢再指那些宣揚忠節的書為偽書?

(4)舊史家在正統觀念指導下,斤斤計較〃書法〃的長短,為了給統治者開脫,不惜抹殺事實,曲圓其說,比如,宣揚燕王繼統出於朱元璋的有意安排,建文遜國是有意讓位,朱棣入統受之無愧,等等。

還有,清朝在入關之初,也遇到了同樣尷尬的局面。他們趕走李自成,聲稱為明朝報君父之仇。而崇禎帝自縊後,仍有兒子下落不明。清朝控制了中央政權,但反清勢力仍然十分強大。一些反清復明的勢力就奉朱三太子為旗幟反抗清朝。所以在當時,清廷力主朱三太子已死,絕不可能在民間躲藏,用此來斷絕復明者的希望,以安人心。這同這同建文帝的生死一樣,是政治問題。於是,清初的一些書寫歷史的館臣體會當政者的意思,便主張建文帝焚死之說,以避免人們影射朱三太子。

7.不是結論的結論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仍可以用明史前輩王崇武先生的話:〃官書曲解歷史,野史漫無根據,皆非信史〃因此,從明末王世貞、錢謙益以迄清初徐乾學、朱彝尊王鴻緒輩,皆思於此段史事有所考索,而其實甚少發明者,誠以史料缺乏故也。〃在現在還沒有新的材料發現之前,我們的結論是:

(1)建文帝不論是焚死還是出亡;不妨兩存其說。

(2)即使建文帝真的出亡;傳說中各種細節也都是不可信的。

下篇 一代雄主

第三章 開創與守成之間

一、靖難之役透視

一個好端端的江山,為什麼發生了四年的戰爭?一個承平天子為什麼被趕下了臺?除了戰爭雙方的個性不同,能力懸殊,用人各異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不少論者都把靖難之役看做是皇室內的奪權鬥爭,並沒有深刻的社會原因。但在仔細分析靖難前後的史籍之後,不禁對這種說法提出懷疑。儘管由於永樂年間的禁燬,我們所得到的往往只是蛛絲馬跡,而將這些蛛絲馬跡悉心串聯起來之後,我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背景。這不僅使我們能對〃靖難〃前後的政治變遷做出更深刻的判斷,而且也使我們對建文帝和永樂帝的評價更為準確。

第71節:開創與守成之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