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羅寺改稱為望京寺。

▲建文帝從雲南大理逃到四川宜賓越溪河,隱居於隆興,死後葬在隆興的地下塔林(俗稱空山,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傳說清康熙帝也曾來到越溪查訪建文帝的遺蹟。

▲雲南武定獅子山,相傳建文帝曾在此山正續禪寺駐錫。寺中現有惠帝祠閣,閣內彩塑三尊僧像,中間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龍椅,據說就是建文帝像。像為清康熙初年所造。龕額書〃明惠帝〃三字。閣前對聯寫道:〃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舊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據說寺內的乾坤雙樹、龍鳳翠柏、月潭潛龍等十餘處景物都與建文帝有關。

▲重慶市的龍興古鎮,相傳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龍藏寺為僧,〃龍興〃亦因此而得名。

▲重慶市瓷器口寶輪寺,相傳建文帝曾隱居於此。後人因將所在的白巖山改稱為龍隱山。寶輪寺也就稱為龍隱寺。

▲江西上饒玉山縣三清山上有一座三清宮,據說建文帝化名為全真道人詹碧雲,曾隱居於此,〃明冶山碧雲藏竹之所〃就是建文帝的墓。

還有,既然建文帝沒有被燒死,又在各地生活了數十年,留下後代也是可能的。清初人查繼佐記載的傳說中就有此一說。

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二〃建文逸記〃記載說:〃建文帝攜一子至浦江鄭氏家,後又納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即鄭和)下洋過之,拜泣於地,為之摩足,帝微囑三保舉事。泣不能對,別去〃。又有傳說建文帝逃出宮後,雲遊四方,晚年隱居於武昌,死後葬在武昌洪山。建文帝改名為讓鑾,暗喻出讓鑾輿,子孫便以讓為姓。近有讓姓後人出示《讓氏家譜》,據此推斷湖北讓姓為建文帝的後代。最近,湖南湘潭錦石何氏族人,同樣根據家譜推斷其始祖何必華(字汝川)即建文帝,因避難來到湘潭,改姓何氏,於此生息數百年。其實,自稱為建文帝之後的,還不止在湖北、湖南。據明史前輩王崇武先生調查,抗戰時期,雲南〃大理民家仍有以惠帝為鼻祖者〃。

8.疑雲重重,難以證實

但這些傳說許多都無法證實,或者經不起推敲。就拿《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的工部尚書嚴震出使交阯,在雲南在路遇建文帝后自殺一事來說。永樂時期確有個工部尚書姓嚴,但他叫嚴震直,而不叫嚴震。而且,他是在洪武二十八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派往交只阯的。嚴震直於建文年間致仕,永樂年間又被起用,但永樂年間並無出使交阯的事,而是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巡視山西,結果,在走到澤州時病死 。

查繼佐《罪惟錄》的記載中,關於建文帝出亡的不同說法就有二十三種之多。因為沒有確切證據,作為嚴肅的史學家,查繼佐提出〃十六辯〃即〃十六疑〃,對它們一一加以辯駁,全部否定了。

帝子出走何事,而五六十人聞之,後此無一敗?疑一。

鬼門可出,水關何必復導?疑二。

金川既啟,廷臣驚懼不知所出,在外小臣安敢遽入大內?小臣能入而帝不能出?疑三。

第70節:百折不撓(54)

兵勢洶洶此何時?而神樂道士惓惓夢中之言,艤舟待命?疑四。

且二十二人信宿王升處也,疑五。

遯野亦多人,而必以為盡與帝周旋,疑六。

亡名者必誣之以名,疑七。

仲彬家吳,吳之人無蹤跡取功名者乎?疑八。

得相聚,疑九。

革誥敕亦早,此係逆案,而邑丞之但身臨史氏也,疑十。

既疑仲彬匿帝,必大索,能哂而去之,疑十一。

期襄陽胡遂弗後,疑十二。

一再跡雲南,必晤帝,疑十三。

帝既目善冠蓋,而萬里復走仲彬者再,疑十四。

豈不聞胡濙之出,又奚乎天台?疑十五。

間關晤接,無他言,而瑣及所獻,疑十六。

面對種種疑問,最後,他說:

按出亡之說,傳二十有三,豈無一真?惟傳二十有三,乃信無一真也。真則一而已矣。即讓皇之諡,本自〃遜國〃二字來。此實錄之後,史家不得已,分例〃遜國〃,以與〃靖難〃埓。秉筆者不免說謊,數百世安之。卻遜與讓之義,猶然為出亡作解也。

查繼佐的辯駁是在明亡之後。早在明萬曆年間,即建文遜國傳說甚盛時,時人沈德符就有一番辯駁。他說:

建文帝出亡,當時倘令故臣隨行,必立見敗露。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