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皇帝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做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冬至為什麼有吃餃子的習俗呢?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來他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元宵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說法不一,這裡面僅舉一例。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是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諸呂。隨後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滅掉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 想看書來

名詞雜談(1)

岳父為什麼被稱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總是稱妻子的父親為“泰山”或者“丈人”。“泰山”和“丈人”為什麼是同一個概念呢?這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傳說,泰山上有座丈人峰,這座丈人峰可以作為泰山的象徵,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

不過這僅僅是一種說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酉陽雜俎》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禪,封禪使是當時的朝廷禮儀官員張說。封禪結束後,李隆基準備藉著這個機會把下面官員的品級都升一品。這個想法具體由張說來負責。而這時張說在背地裡把自己的女婿鄭鎰從九品官一下子升為五品。唐玄宗在瀏覽官員品級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一個疑點,就問旁邊的人是怎麼回事,張說當時很緊張。黃番綽在旁邊對他說:“這是泰山的力量。”唐玄宗就沒有多想。從此,“泰山”就成為妻父的另一說法。

關於“丈人”的由來,史書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三國志》裴松之注“獻帝舅車騎將軍董”句下,說古代沒有丈人的稱呼,因此稱妻父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時人,從這段史料來看,南北朝的時候,社會上已經存在“丈人”這一稱呼了。

趣味連結:“泰斗”是對誰的稱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簡稱。古人把泰山尊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為群星之尊。“泰斗”其實就是對有名望、有影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