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初期和中期,美國與中國共產黨間的直接接觸極為有限。1937 年
至 1942 年初美國使館官員偶爾會晤武漢和重慶的中共聯絡組成員。美國參戰
以後,這種會見較為經常,有時既有美國軍事官員,也有外交官員。雖然一
再要求,國民黨人仍宣佈外國人不得進入一切根據地。只有少數避難者如林
邁可或克萊爾和威廉?班德以及一些同情者如阿格尼絲?史沫特萊對共產黨
地區做過報道。最後,當亨利?華萊士副總統於 1944 年 6 月一號作戰期間訪
華時,使館官員說服他迫使蔣介石同意他們訪問延安的要求。作為對顯已不
耐煩的羅斯福總統的這位代表的讓步,蔣勉強批准組成美國觀察員小組赴延
安。一個新聞代表團立即出發;8 月官方小組到達並開始工作。至此,“迪
克西使團”誕生了。①這個小組由富有色彩的中國通包瑞德陸軍上校率領,既
包括軍事觀察員,也包括政治觀察員,如謝偉思和約翰?P.戴維斯等人。他
們的報告和介紹後來在美國關於“丟失中國”的激烈辯論中引起極大爭議。
實際上,所有搶發中國新聞的西方記者都撰寫有關“紅色中國”的電稿和專
著。他們的經歷使人回想起 1936 年的埃德加?斯諾。現在,如那時一樣,共
產黨似乎非常開放,樂於提供訊息,並且關心把他們的情況擺在世介面前。
時機是重要的。在 1944 年和 1945 年,一號作戰以及蔣介石與史迪威將
軍間的最後衝突——它導致史迪威被召回國——把國民黨的短處暴露無遺,
而中共則恢復了活力。在較為困難的戰爭中期,當中共正在為生存而奮鬥並
進行整風時,執拗的國民黨曾阻止美國觀察家從共產黨人獲得第一手的情
況。
對於毛和中共來說,美國是一張百搭牌。顯然,美國對蔣介石和國民黨
① 迪克西使團的最著名成員謝偉思猜想,這個名字來自歌詞“他們所說的迪克西 的一切是真的嗎?”迪克
西當然是造反者一方。
人承擔義務。但美國也對儘快戰勝日本及戰後建設一個統一、民主與和平的
中國承擔義務。如果美國認為共產黨人是致力於抗日的有效力量——與國民
黨在一號作戰中的表現形成可喜對比——他們或許能得到戰爭物資和財政援
助。畢竟為了贏得對德國和日本的勝利,美國正在與最廣泛的盟國合作,不
管他們聲稱的思想體系如何。但清楚的是,如果中共乘國民黨人 1944 年危難
之際公開進攻他們,它不可能獲得美國的好感。
迪克西使團的成立是美國的有限承認,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抓住這個機
會提供幫助(對被擊落的飛行員,對為盟軍在華北登陸作準備),並拓寬直
接聯絡的渠道。完全承認和軍事援助是爭取的最高目標,但與美國的任何友
好交往以及美國與國民黨人之間的任何分裂都是值得想望的,只要不剝奪中
共的自主和自治。不管這是不是主要動機,中共事實上在可能與國民黨人發
生衝突地區採取了剋制的態度,並在某些地區以謹慎的速度向前推進,這樣
的軍事行動可以顯示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戰鬥力。
1944 年 10 月史迪威被召回國,這對中共是一個巨大的挫折,因為它表
明蔣介石仍有力量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與此同時,人事的變化——魏德邁
代替史迪威任戰區司令官,帕特里克?J.赫爾利任羅斯福的特別代表(後任
大使)——似乎也不樂觀。①共產黨很快對赫爾利做出評價,作為羅斯福的私
人特使,此人似乎有代表美國說話的特別權威。赫爾利認為中共不是真正革
命的;莫洛托夫本人曾告訴他,俄國人認為中共是假共產主義者,而且同意
不干預中國國內政治。赫爾利確信,當中共認識到他們不能指望從蘇聯獲得
幫助時,他們會願意與國民黨和平相處。相反,如果中共相信它可能得到蘇
聯或美國的承認或支援,它將更不讓步。赫爾利還自信他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