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這屆十個畢業生中,有幾個後來成為教育界的 著名人物,其中有陶孟和和梅貽琦。
③ 同上書,第 8 — 9、10、13—14 頁。
① 同上書,第 14—15 頁。私人對南開財政贊助的重要意義與當時其他主要大學 形成鮮明的對照。
② 王文田等:《張伯苓與南開》,第 17 頁。
③ 見《林文慶傳》;又見王增炳和餘綱:《陳嘉庚興學記》。
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的一個主要貨物集散地,“海上中國”的一個焦點。這在
第 12 卷中討論過。
技術學校:教育在應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發展是緩慢的,這在早期大學
的課程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考生是憑書本知識鑑別的,鐵路建築之類的實
用技能,無論多麼引人注意,都不能很快獲得書本知識那樣的聲譽。然而清
代末年,隨著現代教育運動的興起,一些專門技術學校和職業學校確實出現
了,其中許多學校達到學院或大學水平。下面幾個例子可以表明現代中國一
些最著名的技術學校有不同的起源。1895 年盛宣懷贊助建立天津中西學堂
(亦稱北洋西學堂),課程偏重於電氣、礦業和機械工程等領域的專業。八
年後重新評價國家教育制度時,這所學堂被改組為北洋大學堂,並遷到天津
城外的新校園。①另一所盛宣懷贊助建立的學校是上海的南洋公學,開始時偏
重政治學,但最終發展成聲譽卓著的交通大學,②在工程教育方面被視為天津
北洋大學堂在南方的對手。
除公立技術學校外,現代教育的倡導者們在私人資助下,偶爾也能建立
這樣的機構。工業和社群的開發者張謇順應時代潮流,於 1906 年在江蘇建立
了南通大學,試圖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經驗結合起來。該校提供的課程包括農
業、紡織技術、工程和醫學,並與一個紡織廠、一所醫院以及供農業實驗用
的 16000 畝土地掛鉤。③技術學校的另一資金來源是外國在華現代工業部門內
獲得的商業利潤:1909 年一英國公司——河南福中公司——在焦作這一正在
發展的現代煤炭工業所在地開辦了焦作路礦學堂。在 1912 年政治動盪中短期
關閉後,於 1914 年恢復,改名福中礦務學堂。1928 年後在國民政府管轄下
學校又改組為焦作工學院,④聲譽日隆,直到 1937 年中國的學術進展因戰爭
再次中斷。上述例證只是加速走向技術和工程教育的一部分,在民國時期這
類教育將受到進一步重視。
教會學校:它們大多數是從中學水平開始的,原來的目的是幫助傳播基
督教。然而,後來它們在人文科學方面作出主要貢獻。有記載的最早一所中
國境內的教會學校可追溯到 1845 年。19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在早期自
強運動中,又出現了幾所教會學校。19 世紀末舊秩序在中國的崩潰不可避免
地給教會學校一個機會,在科學和外語等幾個非傳統教學領域採取主動。這
些學校從而展示了新型的學識。1900 年後,由於對現代教育的需求增長,一
些教會學校透過擴設課程和合並這一複雜過程逐步演變成具有學院水平的學
校。1906 年新教傳教士擁有 2000 多所小學和近 400 所中等水平的學校,而
到 20 世紀 20 年代已有 12 所(最後是 16 所)學院或大學逐漸從其中出現。①
然而,在中國擴大和深化基督教事業仍一直居優先地位。例如,上海聖約翰
① 蔡元培等:《晚清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1897—1931)》,第 66—67 頁。丁致 聘:《中國近七十年
來教育記事》。比較《劍橋中國史》第 11 卷,第 5 章。
② 《晚清三十五年來之中國教育(1897—1931)》,第 68 頁。
③ 朱昌峻:《近代中國的維新人物:張謇,1853—1926 年》。
④ 安東尼?C。李:《中華民國私人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