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細說了。
且說康熙帝因臺灣再平,八荒無事,自己又年將七旬,明知風燭草霜,衰年易邁,索性開了一個盛會,凡滿、漢在職官員,及告老還鄉,得罪被譴的舊吏,年紀六十五以上的人,統召入乾清宮,一一賜宴。這時候,正是康熙六十一年春間,天氣晴和,不寒不暖,一班老頭兒,團坐兩旁,差不多有一千個,圍住這個老皇帝,飲起酒來,皇帝又特別加恩,叫他們不要拘謹,大眾奉諭,開懷暢飲。酒興半酣,老皇帝動了詩興,做成七律詩一首,命與宴諸臣,按律恭和。這班老頭兒,把詩文一道,多半束諸高閣,滿員是簡直未曾用過工夫,至此要他個個吟詩,幾乎變成一種虐政,幸虧這班老人有些乖刁,預料這老皇帝召他飲酒,免不得咬文嚼字,因此早打好通關,先與幾個能詩作賦的老朋友,商量妥當,倩他作了搶替,一面復賄通宮監,託令傳遞,所以當場都吟成一詩,恭呈御覽,雖是好歹不一,總算不至獻醜。詩中大意,千首一律,無非是歌功頌德一套爛語。等到詩已做成,日近黃昏,大眾散席,謝了聖恩,出宮而去。這場盛宴,叫作千叟宴,康熙帝倒也非常得意。太監得了銀子,還要得意。可奈盛筵不再,好景難留,轉瞬間已是冬月,大學士九卿等,方擬次年聖壽七旬,預備大慶典禮,誰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康熙帝竟生起病來。這場病非同小可,竟是渾身火熱,氣急異常,太醫院內幾個醫官,輪流入內診脈,忙個不了。服藥數劑,稍稍減退,身子漸覺爽快,氣喘也少覺平順,只是精神衰邁,一時未能回覆,所以未便起床。諸皇子朝夕問安,皇四子胤禎,此次侍奉,卻不見十分殷勤,每遇夜間,總要到理藩院尚書府內,密談一回。有何大事。這理藩院尚書名叫隆科多,乃是皇四子的母舅。句中有眼。過了數日,康熙帝病體,又好了一些,因臥床多日,未免煩躁,要出去閒逛一番。皇四子胤禎入奏,父皇要出去散心,不如至暢春園內,地方寬敞,又是近便,最好靜養。康熙帝道:“這也是好,只冬至郊天期已近了,朕躬不能親往,命你恭代,須預先齋戒為是。”皇四子胤禎聞了此諭,未免躊躇。為什麼事躊躇?康熙帝見他情形,便問道:“你敢是不願去?”胤禎即跪奏道:“兒臣安敢違旨,但聖體未安,理應侍奉左右,所以奉命之下,不覺遲疑。”康熙帝道:“你的兄弟很多,哪個不能侍奉?你只管出宿齋所,虔誠一點便好。”
胤禎無奈,遵旨退出。是夜,又與這個母舅隆科多,密議了一夕大事。
次日,康熙帝到暢春園,諸皇子隨駕前往,隆科多本是皇親,也隨同幫護。獨皇四子胤禎已去齋所,不在其中。有隆科多作代表,已經夠了。又過了數天,康熙帝病症復重,御醫復輪流診治,服了藥全然無效,反加氣喘痰湧,有時或不省人事,諸皇子都著了忙,只隆科多說是不甚要緊。是夜,康熙帝召隆科多入內,命他傳旨,召回皇十四子,只是舌頭蹇澀,說到十字,停住一回,方說出四子二字。隆科多出來,即遣宮監去召皇四子胤禎,翌晨,胤禎至暢春園,先見了隆科多,與隆科多略談數語,即入內請安。康熙帝見他回來,痰又上湧,格外喘急。諸皇子急忙環侍,但見康熙帝指著胤禎說道:“好!好!”只此兩字,別無他囑,竟兩眼一翻,歸天去了。諸皇子齊聲號哭,皇四子胤禎,大加哀慟,比諸皇子尤覺悽慘。真耶假耶?
隆科多向諸皇子道:“諸阿哥且暫收淚,聽讀遺詔!”此時諸皇子中,惟允禵遠出未歸,允礽仍被拘禁,未能擅出奔喪,允禩先已釋放,一同在內,聽得遺詔二字,先嚷道:“皇父已有遺詔麼?”隆科多道:“自然有遺詔,請諸阿哥恭聽!”便即開讀道:“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仰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允禩、允禟齊聲道:“遺詔是真麼?”隆科多正色道:“誰人有幾個頭顱,敢捏造遺詔?”於是嗣位已定,皇四子趨至御榻前,復撫足大慟,親為大行皇帝更衣,可謂誠孝。隨即恭奉大行皇帝還入大內,安居乾清宮。喪事大典,悉遵舊章,不必細表。後人有滿清宮詞一首,紀此事道:新月如鉤夜色闌,太醫直罷藥爐寒。斧聲燭影皆疑案,是是非非付史官。
統計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守成之中,兼寓創業,南征北討的事情,上文已經詳敘,若講到內外各大吏,也算是清正的多,貪汙的少。自鰲拜伏罪後,後來只有大學士明珠,佐命有功,得康熙帝信任,未免露出驕恣情狀,然總不如鰲拜的專橫。此外名臣如魏裔介、魏象樞、李光地、湯斌等,都通理學,于成龍、張伯行、熊賜履、張鵬翮、陸隴其等,都守清操,彭孫遹、高士奇、朱彝尊、方苞等,雖沒有什麼功業,也要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