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的學問,都能夠會歸一念心性,都能夠跟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相應。所以這個人是不可思議了,完全是把佛法融會貫通。
看第二個,善知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
三千大千世界的六道眾生,就你這個人只要在他前面跟他講幾句話,他聽你講話,他的意根就能知道你過去生“心之所行”,他可以感受到你內心的靈動。他可以知道你這個人的過去生有什麼樣的執著點,你是屬於貪煩惱重,瞋心重,或者是愚痴重。貪煩惱又屬於是貪財,還是貪名、貪色。你的內心的固定的活動的地方,他清清楚楚。“心所動作”,他也可以知道今生你各種造業的情況,你喜歡造什麼樣的善業,你也習慣容易造出什麼樣的身口意的錯誤,你今生的善惡的造作,他了了分明。他也可以知道你的“心所戲論”。他也可以從跟你溝通講話當中知道你未來有什麼樣的希望。
你看佛法每一個人都在修行,但是每一個人對未來的希望不一樣——有些人可能只想要得到人天的快樂,有些人喜歡往生淨土,有些人是希望直接成佛,而他都能夠清楚。他的內心,那個意根清淨,他只要跟你接觸,他可以知道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你內心的各種的活動狀態,他能夠完全“皆悉知之”。
看第三個,結示功德。
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這個人六根清淨的意根清淨,雖然沒有成證真正的法身的無漏智慧,但是他因為意根清淨的緣故,所以他所有的思惟,乃至於為人演說佛法,演說的各種語言都是隨順於佛法,而且都是隨順於中道實相的佛法,也都是諸佛所說的,跟佛陀修多羅的法義相符合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這個總持法義。我們前面講到因功德的時候,因功德包括名字位、觀行位。諸位!你是名字位、觀行位的時候,你學習中道實相一定要遵循文字。因為中道實相是嚴重違揹我們凡夫的思考,嚴重違背。我們比較容易去在空有兩邊選一個,要麼諸法因緣生,人天乘的人喜歡諸法因緣生,就追求創造快樂。二乘人是悲觀主義者,二乘人說這個生沒什麼用,它遲早要滅掉,所以他強調諸法因緣滅,他強調滅相。那也沒關係,你就專心修空。這個是我們一般習慣性的空有的選擇。所以很多人的操作是,有時候修有,有時候修空。
只有即空即假即中是不思議境。為什麼他因地只能講“一念”隨喜?我們只能瞬間地相應。那怎麼把這個相應的力量擴大呢?只有依止文字相,沒有其他方法了,沒有其他方法。就讀誦《法華經》,靠佛陀的文字般若來帶動我們產生觀照般若而入實相般若,就是把一念隨喜變成念念隨喜。所以諸位!因位菩薩不能離文字相,不可以!因為中道實相不是我們可以心思口議出來的,那完全是你過去的善根跟今生的體悟,得到那一念的短暫的光明。
但是,到了六根清淨位不一樣了,他可以超越文字了。你看六祖大師就是這樣。六祖大師他也沒讀書,你不要說他讀經典了,他連字都不認識,他就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這句話你去查經典,佛陀沒有講過,佛陀從來沒有講過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文字。但是你看這個義理,跟佛陀的義理是完全相符的。他的清淨是本來清淨,不是修來的清淨。
佛在《法華經》講這個清淨,也是自性清淨,就是你本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本來就是大富長者,你只是一念的迷失。所以他這個跟《法華經》的思想一對上去,是完全相符的。但是他今生沒學《法華經》,他也不認識字,但是,很多跟他參學的人把《法華經》念一遍給他,他馬上就解釋出來。他解釋出來,跟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註解一看,完全相符。達到這種六根清淨位,他能夠怎麼樣?我們凡夫是文以載道,從文字裡面尋求道,他是從道里面而生出無量文字出來,他可以不遵循文字了,對他來說文字相就是圓融自在,融會貫通。所以六根清淨是這麼一個情況。但是,我們是一個因位菩薩,我們現在是要尊重文字。現在是因位,但是你以後可以超越文字。先給你預先講到這麼一個六根清淨位。
庚二、重頌
我們看庚二的“重頌”。這地方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