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六、意根功德
分二:庚一、長行;庚二、重頌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三百零七面,我們看己六的“意根功德”。
佛陀在本門的流通分,從理論上來說,列出了一個《法華經》的因跟果。《法華經》的因地佛陀列出兩種,叫做現在四信、滅後五品。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利根從一念信解下手,直接到達六根清淨位。這當然是利根,因為他不用太多事修,他煩惱輕薄、善根深厚,所以他在調伏六根、淨化六根的過程中非常順暢。但是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我們六根染汙太厲害,陷入太深,不可能只靠一念的信解或者一念的隨喜而已,所以必須要不斷地熏習,讀誦、書寫、為人解說等等。所以他的初品因功德有兩個,一個是一念信解,一個是一念隨喜。
一念隨喜基本上又分成兩個部分。往淺處說,它是一個信解好樂,就是名字位的,好樂聽聞,他也護持大家聽聞;往深處說,他是觀行調伏,他能夠調伏五住煩惱。就是名字位、觀行位,這兩個都是因位,初品因功德。
在初品果功德的時候,諸位要注意,佛陀的定位並沒有把法身當作果位,而是在成就法身之前安立了六根清淨位。這個階位是非常重要!因為它介於凡夫的業報身跟菩薩的法身的中間,他等於是功德已成,業報未轉。就是他理觀的清淨功德已經成就了,但是他還是凡夫的眼耳鼻色身意的肉眼、肉耳乃至於意根等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給我們一個激勵,就是說,即便你沒有成就法身之前,你的六根一旦淨化以後,你的六根會有很多很多殊勝的功能出現。佛陀預先告訴我們,對我們能夠產生一個鼓勵的作用。所以他把這個一念隨喜當作因地,把六根清淨當果地,而不是把法身當果地。這個大家要注意。
當我們透過一念隨喜,再加上讀誦、受持、書寫以後,我們看看意根產生怎麼樣的變化。看意根。
庚一、長行
這個地方先看第一個,長行。長行先分成三段。先看第一個,總標。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如來滅後”,有人受持《法華經》,乃至於讀誦、書寫、解說,未來當得千二百意功德。先總標。
這以下別明,意根到底有什麼功德。分成兩段。第一段,總持法義。
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這個意根清淨第一個特色就是,它能夠總持一切的佛法的妙義。就是說,他以清淨的意根,他今生乃至於聽聞一偈一句(就是佛法當中能夠表達完整法義的最小單位,就只要聽一個偈頌),他就能夠舉一反三,能夠推演出無量無邊的妙義。因為什麼?因為《法華經》的思想就從意根下手,法法消歸心性。他基本上融會貫通,所以他聞一知三,乃至於聞一知十,他只要聽到一句話。像六祖大師就是這種情況,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所有的佛法道理全部打通了。你問他所有經典的東西,他全部能夠用中道實相解釋出來。
通達以後,他不但能夠自受用,他還可以他受用,他還可以把這個他所懂的道理講出來。他怎麼講呢?“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他可以廣說,也可以略說,就開合自在。他可以講一個月,也可以講四個月,他也可以把它開展出一年。就像智者大師一樣。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的經題,一個妙字講九十天。當然聽的人也不可思議。他把這個妙字分成眾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當然就整個佛法都在裡面了。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都是妙,會歸到一念心性也妙。所以他能夠開合自在。
“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他講空,他也不會忘了提醒你妙有的存在;他講有,他也會告訴你,其實有是從真空顯現出來。所以他跟中道實相的那個分寸搭配得非常好。即便用有來對治你,他也會把空放在旁邊提醒你。
即使他宣說世俗的經典,四書五經,乃至於“治世語言”,這種修身養性的一些哲學的道理,都能夠隨順正法。你看蕅益大師,他註解那個《四書蕅益解》,你去看看蕅益大師《四書蕅益解》,那個四書當然是世俗的語言,但是蕅益大師用一心三觀來解釋,那講得跟中道實相是完全相符的。或者是“資生業等”,他為人家講授一些經營世間事業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