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重頌 分三:辛一、頌格量功德;辛二、頌位行不退;辛三、頌深心信解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八十四面,我們看庚二的“重頌”。
這一科是講到 <分別功德品>。這一科的經文分兩段,前半段是分別久修菩薩聽完《法華經》所成就的果位的功德。《法華經》的果位只有一個,那就是成就法身。成就法身,又產生各種的功德妙用,這是前半段的正宗分。後半段就進入了流通分,就是講到初心菩薩的因位的功德——因地的修學所成就的功德。因位功德又分成兩段:第一個是“現在四信”,第二個是“滅後五品”。因位功德的重點不是成就法身,它是要成就理觀的智慧,就是你從一個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凡夫,你因地要怎麼樣把理觀建立起來。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如果你是利根人,你可以直接從信解下手,直接透過你的信解、觀照,而趨向於真如的觀照。這是利根人。一般我們這些佛陀滅度以後到末法時代的鈍根人,從理觀契入就有點困難,所以我們必須透過讀誦、說法、六度這種事相的歷練,才可以契入,就是從隨喜下手。就是兩條路:一個是從信解直接契入理觀,這個是佛世的利根;而滅後的鈍根必須從隨喜,透過一些讀誦等等的事修才可以契入。當然,最後結果是一樣,都是到相似位。
現在講到的就是“現在四信”的第一信,就是“一念的信解”。這個信解,到底是信解什麼東西?說你學《法華經》,你到底相信什麼真理?第一件事情,你相信諸佛所證的法身就是眾生本具的心性,所謂自他不二。就是說,我這一念心跟佛陀的心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作用不同而已。這個就是信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從前面《法華經》的譬喻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有兩種東西是本具的,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這兩種功能是本具的,就好像我們一念心中有一片廣大的虛空跟一片無邊的大地。這個虛空跟大地都是本具的,但是因為我們長時間沒有經營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凡夫的重點叫做心隨境轉,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放在追求外境上面,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心光外洩。我們內心的虛空跟大地長時間沒有經營的結果,就是虛空是暗淡的,大地是冰冷的,就把我們內心的一念心性給荒廢了。直到有一天,我們學習《法華經》以後,產生一念的信解,就是我們心中出現了第一道的光明,這個光明就照了兩個東西:一者照了虛空,以空觀顯現虛空的清淨;二者照了大地,以假觀開顯大地的本願。
所以,從因位來說,如果從《法華經》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們因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修空觀,一心即空的空觀,先把虛空,暗淡的虛空,恢復清淨,就是成就清淨心,了生脫死。然後再用假觀去開顯大地的願力,把那種無量的法身的功德開顯出來。這要各種的三昧、陀羅尼、無礙的辯才、各種的善巧說法等等,就用假觀開顯大地的各種功德莊嚴。就是它是兩個方向——因地強調成就清淨心;果地強調成就菩提願,跟眾生感應道交,普門示現。
有一個禪宗的大德開悟以後,他講一句話說,“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物豁然開”,其實這個地方就是講《法華經》的因功德跟果功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破虛空。它這個虛空不是《法華經》的虛空,《法華經》的虛空是譬喻清淨心。它這個虛空是《楞嚴經》的虛空,《楞嚴經》的虛空是譬喻三界有漏的果報。因為三界的有漏果報都是依虛空而住,所以你把三界的虛空打破了,三界的果報就消滅了。
所以,一個開悟的人一定會先成就清淨心。理可頓悟,雖然理論上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因位的菩薩下手處偏重一心即空的思想,因為你要解決生死問題。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一心的空觀,再配合外在的四念處,理觀事修。
總而言之,從因位的角度,就是我們現在因位的角度,要做的就是把你內心本具的清淨心給啟動起來。因為我們內心的那一道光明的觀照,把清淨的虛空的功能恢復。然後,了生死成就以後,開始去開顯大地,“玲瓏寶物豁然開”,就開顯大地無量的功德莊嚴。所以它是兩個階段。我們現在講的是因功德,是開顯內心的清淨的功德。這個地方有四個階段,從“一念信解”到“深信觀成”有四信。
那麼,這一段重頌是指什麼呢?是對“一念信解”的功德進行校量的一個重頌。這地方有三段。
辛一、頌格量功德
看第一段的“頌格量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