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廟南900米還有一座祭壇,平面呈圓形。散佈筒形紅陶殘片。
積石冢,多在一個個山丘的頂部。其中一座平面近正方形。邊18米,冢內是一座大型石墓,東,北,西各有一道石牆。牆厚3米。
人工建造的小土山,現存高度20米,基礎直徑100多米,頂部是圓形平臺,散佈有1500多件融煉紅銅的坩鍋片。
紅山文化的廟,壇,冢在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宗教聖地。這絕不是一個小的群體所能建造的。
紅山文化的重大考古發現還有雕琢的玉器和卜骨。
1975年,翁牛特旗出土一件形狀特大的玉龍,這件玉龍高26公分,呈勾形捲曲狀。用綠玉雕成。玉龍頭上無角,鼻端前突,嘴緊閉,雙目長眥,凜然有生氣。頸上長鬣剛立,造型古樸,世所罕見。這是一個豬首蛇身的玉雕。豬首與蛇身渾然一體,表達了動物崇拜的意識。這豬與蛇的結合表明有過一個豬崇拜的時期。從工藝講,直徑26公分,足有一個頸飾大。這麼大的一塊玉石,雕成一個環狀。一種祭祀的儀式,將玉埋在地下。將這樣的一塊神象(赤峰人是當做神象來雕琢的)贈送給神,那一定是極大規模的儀式,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動。
卜骨用於占卜。骨卜的方法只是出現於紅山文化和商文化。
祭壇,神廟,積石冢,玉龍,卜骨都不是始族,村落能力能夠達到的活動。這一類的活動不但是專業的水平,而且需要積累的支援。氏族人用生產來支撐“社會的運動”。赤峰人顯示出來自己的,獨特的特徵。總之,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原始的人工生產普遍地出現,採集時代結束。
將仰韶文化,太行文化和紅山文化放到一起比較,可以發現紅山文化表現了高度的巫文化的特點。而仰韶文化直到晚期還停滯在始族崇拜的階段。可以想像,這三種文化中,赤峰人最先走出了自然食物枯竭的困谷。大約是開始了家畜的飼養。
因為語言的原因,我們聽不到赤峰人的聲音,不知道赤峰人傳唱怎樣的神話史詩。我們就像看了一場無聲電影一樣。看到了赤峰人舉行盛大的廟祭和慶典。從上窯遺址到興隆窪遺址到紅山文化。隨著海水的後退,赤峰人的範圍向南擴大,高度巫文化的赤峰氏族在西遼河地區形成。本文是將赤峰人當做太行文化的一部分探索的。太行人創造了“一”崇拜,這個時期,正是太行人的史詩時代,巫文化進入鼎盛高度。
渤海南部分
渤海南的部分是從桑乾河“向南水行”匯合進了山東丘陵的土著人口中。山東丘陵的土著人口,渤海南有大汶口文化,讀者可能知道: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出土了距今2百萬年的芮城遺址。芮城人後代沿著黃河海溝的北岸向東擴散。這就是山東丘陵土著的遠祖。芮城人的重要分支還有伏羲人。伏羲人是芮城人後代南渡黃河的部分。
芮城人後代
說罷山頂洞人再說芮城人後代:大商的祖先並不是單一的北京人後代一個起源,而是北京人後代和芮城人後代兩個起源,在百萬年裡兩個起源相匯合。
芮城人後代祖居山西南部。古老的黃河海溝至少存在到萬年前。在黃河海溝的北岸,今天的山西南部,沁水水域生存著古老的人口,這就是芮城人的後代。北京人是陽原人的後代。陽原人與芮城人同樣古老。陽原人生存在太行山的北部,芮城人生存在太行山的南部。這兩支古老的人口受到大山的阻隔各自獨立的延續後代。陽原人的後代因為北京人的考古發現而著名。北京人延續百萬年: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後代因為起源古漢語而輝煌,因為輝煌的大商而驕傲。但是,芮城人的後代卻是默默無聞的生存了百萬年。因為黃河海溝的阻隔,因為太行山(和中條山)的阻隔,芮城人後代生存的空間十分有限。他們只能沿著海溝(今天的黃河和渭河)向東和向西遷徙,擴大生存的空間。芮城人後代向西到達了渭河源頭。渭河源頭的後代因為渭河大湖淤塞而進入渭河平原。
芮城人後代向東(在冰期)到達過遼東半島。芮城人後代從沁水水域出發,進入了衛河和安陽地區。從衛河再向東就出了河南。出了河南的人口沿著山東丘陵的北坡,再向東就進入了遼東半島。這一路上,不斷的有分支氏族停留下來。這停留下來的芮城人後代與南下的山頂洞人後代相匯合。在山東丘陵停留下來的人口就是山東土著。在遼東半島,芮城人後代留下了古龍山洞遺址。古龍人的時間與山頂洞人的時間相當。芮城人後代直到距今萬年以後方才越過黃河進入今天的河南。進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