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第一種文化,叫做巫文化。可以認為巫文化從專業巫開始。
前回說到,磁山人已經是距今8千年的中華人。我們中華人的語言發育很早,例如,在古書中就記載了磁山人的名字。磁山人的名字有“戎”,“狄”和“炎”。戎,狄和炎都是磁山人的古老的氏族(和氏族崇拜),磁山人分支出來多個分支,這是公元前6千年以後的事情。
總起來說,生存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後代太行人沿著太行山東坡向南遷徙,距今萬年到達徐水,距今8千年到達武安,距今6千年到達黃河邊。
渤海北部分
在渤海北的這一支人口古書記載了叫作“昭明”的一支始族。昭明人在西遼河地區繁育生息。在考古詞語中,渤海北有紅山文化,
前文說到,大洪水時期山頂洞人後代的一個分支退向渤海北古書稱作昭明。昭明人與渤海岸的土著匯合。匯合以後的古人口稱作赤峰人。赤峰人與大商人同祖同源。昭明這一支與大商人更是近親近源。大洪水以後以至大商的晚期,昭明與大商也沒有中斷溝通。赤峰人不說古漢語,我們得不到語言講述的赤峰史。關於赤峰人的事情,是從考古遺址知道的。
上窯遺址:
上窯遺址是赤峰人的最早遺址。遺址在翁牛特旗。翁牛特旗在赤峰北七十公里,上窯是翁牛特旗一個偏僻,幽靜的山村。在一個山崖上有古人住過的山洞。這個山洞叫作上窯遺址。在遺址發現了古人用過的石器。距今8千年正值暖期到來,大洪水結束,赤峰地區氣候溼潤,植物繁茂,動物成群,出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猛馬象,東北牛,野駱駝,鹿,馬。上窯遺址是山頂洞人人向東遷徙的北界。
興隆窪遺址:
興隆窪遺址在赤峰東的敖漢旗,時間是距今7千年。敖漢旗距赤峰八十公里。遺址在高出周圍地面二十米的一塊臺地上。遺址佔地2萬平方米,有一道橢圓形壕溝圍攏。臺地上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十排房址。房址每排十餘間,總計一百三十餘間。這是一處儲存完整,不可多得的原始村落遺址。這個遺址早了半坡遺址千年。出土的遺物有厚胎,夾砂陶器。陶器多為筒形罐,燒製的火候較低。陶器的特徵與徐水南莊頭人的陶器相似。石器有打製,也有磨製。遺址的房屋沒有門道,大約出口在上面。
類似的遺址發現了五十多處。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的發現在1945年以前,當時,廣大的地區還被日本人統治著。日本人曾經組織過發掘。紅山的名字得自赤峰的一個地名。但紅山文化指一個大範圍的地區。不是說環渤海岸嗎?這個環渤海岸就是指紅山文化。隨著認識的深入,紅山文化開始受到重視。特別是紅山文化出土了祭壇,神廟,積石冢群以後。
紅山文化分佈在西遼河(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因赤峰紅山後遺址得名。紅山文化的祭壇發現於遼寧喀左縣東山嘴村旁一座山樑正中的臺地上。祭壇有長方形,圓形二種,都是石砌,南北對應,基本上在一個軸線上。長方形祭壇有三組,東西長12米,南北寬10米,目前,最高的地方保留有四層石塊,高約米。壇內,豎立若干長石條。頂端呈錐狀。高米。祭壇的外側,用石頭砌出整齊的邊梗。梗外又用石頭砌成護坡。圓祭壇有二組,北側的一組只有一個直徑米的圓臺。距離長方形祭壇15米。周邊砌石塊。外緣很整齊。圈內鋪一層河卵石由此往南4米的一組可以看出,先後有過三個祭壇。其中二個的輪廓尚清楚。平面呈橢圓形。最大直徑4米。在圓壇的周圍出土了二十多塊泥塑人象的殘塊。多為人體的肢體部分。其中有大型人物坐象,和小型孕婦塑像。
在東山嘴,除了石砌的祭壇而外,沒有居住遺蹟。東山嘴是專門的祭祀的地方。
在遼寧的凌源縣與建平縣交界處,一個叫牛河梁的山丘上,發現了一座神廟遺址。經發掘清理,從廢墟中出土了若干泥塑女神殘塊。泥塑的外表光滑,塗成淡紅色或紅色。泥塑的人像最小的與真人相仿,最大的有真人的三倍。同時出土的有泥塑大鳥的翅膀,豬龍的鼻子,鷹的爪子。一個基本完好的泥塑女神的頭像和真人大小相同,面部塗紅色。眼球為淡蘭色玉片。牛河梁神廟的主體部分在山頂的中央部位。這裡有個南北長175米,東西寬159米的平臺。臺上有紅陶片,紅燒土塊和牆皮,可能有過宗教建築物。上述的神廟位於平臺南面18米的一個緩坡上,位置不居中央。在平臺的北側,有一片長13米,寬5米的紅燒土塊堆積。從堆積中發現一隻大型泥塑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