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為魚。可知馬成巫祠在水澤地區。寓:同愚,精神障礙。兩次說到精神疾病。
第四山 鹹山
“又東北七十里,曰鹹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鳥名屈同,植物名器酸,又有人魚,天馬,保留了沁水地區的古方言。鹹字源出陝西藍田地區。藍田地區的語言流傳進了沁水,這是因為芮城人後代在黃河和渭河間流動,遷徙,有渭河人來到沁水地區。多松柏:松柏是山地植物。這是說遺址的環境。長澤:這是沁水下游的古地貌。西南流注於長澤:可知鹹山在太行山西坡。癘:瘟病。上面對鹹巫祠的描繪,顯然已經是遺址。
第五山 天池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已其背飛,其名曰飛鼠。澠水出焉,潛於其下,其中多黃堊。”
無草木,多文石:是亂石灘。飛鼠:類似松鼠。
澠,這個詞語在洛陽西出現。在洛陽西有地名澠池,曾有芮城人後代一支叫作“澠”的始族向東遷徙,留下了水名。澠水其實就是古濟水的方言名。潛於其下:亂石灘的積水。黃堊:黃是古玉字,堊是石灰石,黃堊就是石灰石。可知始族人懂得燒製石灰作地面和塗飾牆壁。
第六山 陽山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金銀,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 ),其狀如句瞿,其名領胡,其名自叫,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叫。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有舀(魚旁)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金銀:這是巫祠的廢棄物。一種獸叫“領胡”,可是,怎麼自叫領胡,象蛇?顯然,原來的名字經過了古漢語的翻譯。這是兩種什麼動物?領胡就是豬,豬崇拜。“其狀如句瞿”,方言的名字叫句瞿,古漢語翻譯的名字叫領胡。象蛇“其狀如赤雉”,就是雉(野雞),有蛇皮一樣的花紋,翻譯成古漢語就叫象蛇。蛇字源出渭河方言,是一種能飛的動物。這種語言現象顯示了是在古漢語的早期,從方言改用古漢語還不成熟。這種語言現象在別的地區少見,在臨近古漢語地區才可能發生。這個地區還沒有古漢語化,顯出了方言的特點。留水出焉,南流注於河:留水似沁水,河是黃河。陽山在沁水源頭。已狂,已嘔:精神症狀一再出現。
第七山 賁聞山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多蒼玉,多黃堊,多涅石:蒼玉就是黑石頭。這是亂石灘,溝,坡交錯的地貌。這裡留下了賁聞巫祠的遺址。
第八山 王屋山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聯(水旁)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泰澤。”
王屋山:今天的王屋山在黃河的北岸,沁水西,汾水東。這裡是說王屋巫祠在沁水源頭的北坡。王屋巫祠向南遷徙留下了今天的王屋山。泰澤:是著名的古澤地,在桑乾河。以上幾山實際上是沿著汾水從南向北排序。
第九山,教山。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水冬幹而夏流。實為幹河。其中有二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這一條對教山的描繪很細緻。教山出教水,教水是一條幹河,冬幹而夏流。西流注於河,是沁水的支流。可知教山並不很大。教山由二個山頭組成,另一個山頭廣員三百步。叫做發丸山,也是一個小山包。一條太行山何止千山萬水為什麼對教山做這麼細緻的描繪,並且將它收集到四十六山中?山海經對山的記錄有明確的目的,有明確的標準。這就是對巫祠的記錄。山:是古漢語,巫祠的古稱,一座山就是一個巫祠。這是兩座很大規模的祭壇,高臺,以土堆起。
從第一山到第九山一直沒有走出沁水地區。
第十山 景山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諸(草頭)輿(草頭),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名自叫,見則其邑有恐。”
又南三百里:已經在黃河河道上。南望鹽販之澤:黃河曾經是一條海溝,在海平面以下,通海,水是鹹的,海溝淤塞,留下來鹽販之澤。這是什麼時間的事?到了山經時代海溝已經消失,這是對遠古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