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部分

一二五五頁一行以侍中監虎賁中郎將按:刊誤謂漢無監虎賁官,蓋是“兼”字,與丁鴻同也。

一二五五頁一四行則切而不勤按:集解引沉欽韓說,謂大戴禮保傅篇作“切而不攘”,賈誼傳及新書作“切而不媿”。

一二五六頁一行召訓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本傳作“馴”,徐廣雲馴古訓字。

一二五八頁六行典執政無所迴避刊誤謂典為御史,非執政者,“政”當作“正”。

按:御覽四二七引作“正”。

一二五九頁五行糲食醋餐按:聚珍本東觀記“醋餐”作“粗餐”。

一二五九頁六行時太守向苗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鸞,沛國人,苗當為國相,桓典之為孝廉,國相王吉舉之,是其證。此雲“太守”,誤。

一二五九頁七行復徵*(闢)*拜議郎刊誤謂徵則上徵之,闢則諸府闢之,議郎當雲徵而已,明多“闢”字。今據刪。

一二五九頁一0行*'除'*陳留巳吾長據汲本、殿本補。

一二六0頁六行一無所*(當)**'留'*據殿本改,與聚珍本東觀記合。

一二六一頁三行*'猛'*雅善彬等據汲本、殿本補。按:御覽二一五引重“猛”字。

一二六一頁四行彬遂以廢按:御覽二一五引“以”作“見”。

一二六一頁六行所著七說按:校補引侯康及柳從辰說,並謂“七說”當作“七誤”。

一二六一頁六行夙智早成岐嶷也按:刊誤謂案蔡邕本以早成為一德,傳寫之誤,反以“岐嶷”在下,當雲“夙智岐嶷,早成也”。

一二六一頁一三行*'孔'*子曰據汲本、殿本補。

一二六二頁四行丁鴻字孝公按:王先謙謂李善文選注作“字季公”。

一二六三頁七行九江人鮑駿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宏紀“駿”作“俊”。

一二六三頁一五行故言亂*(也)**'世'*據殿本改。

一二六四頁一行父蒯聵與輒爭國按:汲本、殿本“聵”作“瞶”。下同。

一二六四頁二行不以父命辭於王命按:陳景雲謂按公羊傳本文,當作“不以父命辭王父命”。

一二六四頁一0行魯陽鄉在尋陽*(郡)**'縣'*也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漢時止有尋陽縣,屬廬江郡,此“郡”字蓋“縣”字之誤。今據改。

一二六四頁一三行數受賞賜擢徙校書刊誤謂漢校書者郎官而已,鴻已為二千石,不當以校書為擢徙也,明衍“校書”二字。集解引惠棟說,謂如劉說,則“擢徙”二字無所附麗,或作“尚書”。校補謂案劉意,“擢徙”二字承上“數受賞賜”為一句,不必有所附麗,尚書六百石,亦非二千石擢徙之官。此傳但云“校書”,未言“校書郎”,則“賞賜擢徙”與“校書”各為一事,原不必校書定為官名。今按:句當有脫鬥,諸說皆未諦。

一二六五頁四行同鬥斛權衡按:“同”原鬥“角”,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二六五頁一二行弒君三十二按:“弒”原鬥“殺”,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二六六頁一一行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篡也按:殿本“心”皆改作“志”,取與今本孟子合。校補謂案周章傳論已引作“心”,官本同,周廣業據為孟子異本是也。

一二六六頁一四行雖有隱謀按:集解引王補說,謂袁宏紀作“雖欲隱諱”。

一二六七頁二行東觀記亦*(雲)*作先節據校補刪。

一二六七頁一三行左傳曰天為剛德按:汲本、殿本注無此七字,而有“天道終日干幹是其剛也”十字。

一二六八頁五行*'湛'*卒子浮嗣。據汲本、殿本補。

一二六八頁一0行而己厚其名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華嶠書“厚”作“享”。

一二六九頁一三行而以自食為文按:汲本、殿本“自食”鬥“日食”。 後一頁

後漢書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 第二十八

張宗字諸君,南陽魯陽人也。王莽時,為縣陽泉鄉佐。'一'會莽敗,義兵起,宗乃率陽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長安,更始以宗為偏將軍。宗見更始政亂,因將家屬客安邑。

注'一'續漢書曰:“鄉佐,主佐鄉收稅賦。”

及大司徒鄧禹西征,定河東,宗詣禹自歸。禹聞宗素多權謀,乃表為偏將軍。

禹軍到栒邑,赤眉大觽且至,禹以栒邑不足守,欲引師進就堅城,而觽人多畏賊追,憚為後拒。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