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世時,吳家父子比較能混,深得劉邦的信任,因此僥倖留存了下來,成為西漢初期第一批異姓王中僅存的碩果。
事實上,吳回也只是個龍套,沒多少露臉的機會,大家也無需在這個名字上費太大精力。原因很簡單,這是個短命的傢伙。就有限的史料記載,這位兄弟在高後一年(公元前187年),也就是呂雉準備分封自己幾個侄子稱王的第二年病逝。吳回死後,兒子吳右繼位。應該說,吳右也沒什麼大不了,只是另外一個龍套而已。
我在這裡,簡單介紹姓吳家的幾個人,只是想告訴大家,現在天下諸王並非全部姓劉。
雖然劉邦說過“非劉氏不得為王”這句話,但對吳家人而言,算是個例外。
由此可見,“祖制”這東西,只對後世的繼承者們有束縛力,對制訂者本人,屁都不頂一個。但這個東西卻束縛了呂雉,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講,她只能算是個繼承者。想在“祖制”上做文章,自然需要動些心思。
呂雉著手了。
一次朝會過後,呂雉把丞相、太尉留了下來。
丞相有兩個,一個是王陵,另一個是陳平。至於那個太尉,也是我們的老熟人——周勃。也就是說,呂雉這一次只留下了三個人。
也許大家可能會疑惑,西漢時期有“三公”的說法,“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呂雉把丞相、太尉都留下來說話,那“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為何沒露臉的機會?
事實上,此時的御史大夫是空缺的。
之所以空缺,是因為在這個崗位上的人剛被抓了起來。
之所以被抓,是因為得罪了審食其。
之所以得罪審食其,是因為他和審食其從來沒有和睦過,並且審食其住牢房的那一陣,他還在劉盈面前扇過陰風,點過底火。
這個人叫趙堯,他的行為很對得起自己的名字。
我們在“易儲風波”那一節中曾介紹過這個人的。就是他,在劉邦跟前扇了一陣陰風,讓周昌當了趙國的丞相。
那一次,他成功地擠走了周昌,自己也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御史大夫。
按理說,這是一個很有心機,很有眼色的人,他沒道理去得罪審食其。
但是,他還是得罪了。之所以得罪審食其,是因為他太有理想。
趙堯的理想就是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前邊介紹過,按西漢的制度體系,御史大夫算是個後備丞相,趙堯有這個理想也不算過分。然而,丞相的崗位上走馬燈似的換了好幾茬,可偏偏就沒有他的份。
這種局面,讓趙堯很生氣。
趙堯是個善於發現機會的人。早在蕭何落難時,他還曾趁機踩過一腳。但不曾想到的是,蕭何順利避險,官復原職。如此一來,趙堯被嚇的半死。
自從那之後,趙兄弟規矩了幾年。
蕭何死後,曹參來了。抬眼一看,還是劉邦的鐵桿,趙堯灰心了,老老實實地消停了三年。
曹參死後,王陵上來了。這一次,趙堯真得出離憤怒了。
可憤怒歸憤怒,趙堯依然沒辦法,因為王陵的老家也在沛縣。更重要的是,王陵和審食其的關係很好。
王陵很耿直,審食其很油滑,他倆人能處好關係有些無厘頭。但他倆依然走到了一起,原因其實很簡單——姻親關係。
由此可見,就王陵的性格,能在丞相的位置上安安穩穩待了這麼多年,應該是沾了一些審食其的光。
趙堯本就窩了一肚子火,現在王陵壓在頭上也就算了,關鍵是審食其的後勁還很足,大有越級上位的意思。更何況,趙堯和審食其本身就不怎麼對路,雖然倆人的人品都有問題,但就是不對路,時不時還會互掐。
後來,劉盈發了一次飈,二話不說把審食其扔進了廷尉大獄。機會來了,這讓趙堯很興奮。他適時地跑到劉盈面前,說了四個字:“或有此事。”
如果這幾個字是說給劉邦的話,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劉邦對這種似似而非的說辭極其感冒。然而在劉盈面前,就要打些折扣了。
趙堯這句陰風,沒能送審食其歸西,卻留下一些後遺症。
劉盈駕崩後,審食其第一時間在呂雉面前說了這麼一句話:臣聞趙堯曾薦高祖,以周昌為趙相,保戚姬和劉如意。
呂雉這輩子最恨的人就是戚姬,審食其很瞭解這一點。任何人,只要和戚姬沾上邊,通常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審食其突然來這麼一手,殺傷力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