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等待汽車恢復抓地力。

3:如果車輛在駕駛過程中徹底落水,則儘量要在第一時間開窗逃出。開窗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因為害怕水灌進來而關窗。車門在水中是幾乎不可能開啟的。保持鎮定。無論窗戶的狀態,車一定會進水,在車內空間被水完全充滿以後,才有可能再次推開車門。這是最後的逃生機會。

4:如果汽車發生甩尾,駕駛者有沒有一定的救車經驗,只要失控的速度和幅度不是災難性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鬆開雙手,抬起雙腳,不要踩剎車,不要踩油門,不要踩離合器,不要碰方向盤,不要碰換擋桿。記住不要碰任何地方。車輛在大部分情況下會自己恢復軌跡,在車輛恢復正常軌跡的瞬間,你迅速抓住方向盤即可。聽著有點神奇,但的確是這樣。

5:北京使用地面環線的設計是不太合理的,硬生生割斷了很多普通道路,交通效率又不高,下雨易淹水,下雪難爬坡。除此以外,北京的城市建設還有諸多讓人無語之處。這場暴雨,換做其他國外大城市也許未必安然無恙,但我想不至於像北京那樣付出慘重代價。

地表上的光鮮,地底下的不堪,正是我們周圍很多東西的縮影。為死難者默哀,為救助者喝彩。無意說什麼煽情或者抨擊的話,曾在打不到扯得時候恨北京,但昨夜更多是為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感動和揪心。城市裡看得見的地方重要,看不見的地方更重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能讓生活更糟糕。在北京生活的人們為這個城市在建設中的失誤承擔了太多次。

祝福北京。

編者按: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內,市氣象臺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北京房山區遭受山洪襲擊,成為重災區,暴雨造成多人遇難。

“文藝”沒問題,“復興”有問題

思想,別談那麼遠吧。

你怎麼理解“文藝復興”?

我最早辦的雜誌《獨唱團》,取的名字就叫“文藝復興”,但當時這名字沒被批下來,說帶“文藝”倆字的都不批新雜誌了。我聽信了,當時就取了第二備選名字《獨唱團》。結果沒過多久,好多帶“文藝”倆字的雜誌就出來了,如《文藝風賞》啊什麼的。後來我才弄明白,“文藝復興”這四個字裡,“文藝”沒問題,“復興”有問題。

“文藝復興”這個詞語更多的是指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但我覺得對中國人來說,心中的那段文藝復興的情節,可能特指的就是1930年代,那時彷彿有過一陣子文藝復興的意味——有一些啟蒙運動,一些好的文學冒尖,此後是一個低谷。現在因為網際網路,文藝發展又比以前稍微好一些了,但是離“復興”、“茂盛”還差很遠。

在現有體制下,中國有可能實現文藝復興嗎?

體制是可以被人心架空的。文藝能不能復興,其實也是人心的問題。如果人心沒有復興的話,那再多的基金、再多的口號,都沒有用。有的時候,很多事情——我個人比較悲觀——過了就是過了,比如交筆友的那個年代,手抄本的那個年代,搖滾起來的那個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它過了就不再來。

你相信現在的人心嗎?

現在的人心其實相信的是情緒。人們都是跟著情緒走的,無所謂誰對誰錯,只在於看哪個順眼,聽哪個順耳。

你有些悲觀。

對,還是那句話,過去的就過去了。

但是,總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現在的文藝很難像以前那麼興旺,因為它的載體發生了變化。當時我辦雜誌,就希望有一個地方,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在文藝方面受到重視。大家都想要出名,但如果沒有一個很合適的、好的載體讓他們出名的話,他們就很容易去走譁眾取寵的道路,人們也不會想看我們這樣正兒八經的訪談。

微博時代是否會樂觀些?

如果把文藝復興理解成小的概念,從純粹的文藝角度講,那它無所謂難或者容易。如果理解得大一點,理解成“人的覺醒”的話,就會存在一個問題——重複啟蒙。在網際網路時代,你看著很多事情散佈得很快,但其實挺難的,因為我發現受眾其實是同一批。

如果這批被啟蒙的受眾是兩百萬,那麼啟蒙就一直在這兩百萬人中進行,很難打破壁壘,走向那些喜歡曾軼可的人,喜歡李宇春的人,喜歡看美劇的人……文藝復興或者說個人覺醒,只是成了一個美劇的劇種,就像你們這批人是喜歡看《絕望主婦》的,而我們這批人是喜歡看《文藝復興》的,就會變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