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上,在樊口與劉備相會,託言軍任在身,讓劉備前來會見。當劉備見到他遺憾孫吳兵太少時,周瑜又表示三萬軍已足夠用,讓劉備看著他如何破曹。這些記載,活脫出周瑜輕視劉備,自信且又自負的少年統帥的心態。還應說明一點,上邊的一段記載出自《江表傳》,是孫吳人所記史書,在記載劉備方面,自有其失實之處。比如說,劉備與關羽、張飛率兩千人隨周瑜軍迎戰曹操,而讓諸葛亮率主力〃差池在後〃,決不是由於劉備懷疑周瑜不能戰勝曹操,自為〃進退之計〃,而是有著更復雜的原因。在周瑜方面,他並不願意劉備率大軍與其共同西上,害怕劉備在與曹軍戰鬥中擴大自己的地盤與力量,因此,願意讓劉備〃看著〃他如何破曹。在劉備方面,也需要以江夏為抗曹後方,以江夏作為戰略發展的基地,所以便順水推舟,順應了周瑜的心意。
劉備率領兩千人馬,與張飛、關羽一起隨周瑜西上迎敵,在烏林大破曹兵後,繼續溯江西進,一直打到江陵。屹立在長江北岸的江陵古城,城牆高大堅固,城內儲備豐饒,加上經驗豐富、驍勇善戰的曹仁、徐晃等親自坐鎮,攻下江陵談何容易!
聯軍開到江陵,並未立即攻城,而是隔江與曹仁相對。這時,劉備對周瑜說:〃(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兩千人追(隨)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劉備的意思是帶領一批人馬渡過夏水,從側面包抄江陵,以配合周瑜的正面進攻。劉備僅率兩千人馬,即使是側翼,人也略嫌少了些。為了不使周瑜疑心,劉備又提出以張飛率一千人馬隨周瑜,要周瑜給自己兩千人馬,實際上等於給劉備增兵一千。
周瑜同意了。然而,周瑜自有他的打算。《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是這樣記載的: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即曹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從這段記載看,似乎吳軍開到江陵隔岸,並未立即與曹軍交戰,而是派甘寧首先搶佔荊州西面門戶夷陵。
那麼,聯軍剛到江陵對岸時,到底與曹軍打了沒有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與曹仁交戰的不是周瑜,而是劉備。《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說:
從平荊州,以仁(即曹仁)行徵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
據《周瑜傳》記載,吳軍開到江陵對岸時,並未立即渡江與曹仁守軍交鋒,首先派甘寧佔領江陵上游夷陵,意在從上游居高臨下配合吳軍渡江圍攻江陵。而《曹仁傳》中所記,江陵守軍與孫劉盟軍前鋒部隊打得如此激烈。結合《吳錄》所記,我們認為,這支與曹仁激烈交鋒的聯軍前鋒數千人,正是劉備率領的三千人。裴松之似乎已經覺察此點,所以他將《吳錄》那條資料,注在吳軍與曹軍在江陵隔江相對〃兵未交鋒〃條下。當然,沒有主力部隊的正面進攻,僅憑三千人要拿下江陵是不可能的。劉備最終只好撤退下來。
周瑜讓劉備率三千人側攻江陵,有三個目的,第一,利用劉備的力量牽制一下曹仁。第二,想借機以消耗劉備的有生力量。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分兵西進,以便為進一步全據荊州作準備。所以,吳軍一到江陵南岸時,周瑜立即命大將甘寧西進佔據夷陵。夷陵位於今湖北宜昌東南,處於江陵上游,西與益州為鄰。聽說吳軍已到夷陵,益州將襲肅率軍前來投降。周瑜打算利用襲肅的兵馬加強呂蒙的力量,便上表孫權將襲肅之兵併入呂蒙軍。而呂蒙卻認為,襲肅有膽有識,而且是慕化遠來,不應奪其兵。結果孫權聽從了呂蒙的意見。
第27節:第三章宏圖初展(10)
曹仁聽說吳軍佔領了夷陵,江陵上游受到威脅,急忙派人前來爭奪。當時甘寧守夷陵,新兵舊部加在一起僅千人,而曹仁所派人馬是甘寧的五六倍。曹軍在城外建築高樓,雨點一樣密集的箭紛紛射入城中。甘寧一面堅守,一面派人向周瑜告急。急報傳來,眾人都認為若再援救甘寧,則會造成兵力分散,怕抵不住曹仁進攻。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