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十幾個班,一千多人,他的名次總能穩定在前五十名以內,他喜歡數學,物理。他經常說,長大後要到太空走走,但願美夢成真。
外甥愛憎分明。二零一二年的一天,可能是政治課老師上課時講了日本要把中國的釣魚島國有化,非常生氣,回家後,翻箱倒櫃把我們家凡是有日本標識的用品通通攏在一起,扔到垃圾箱裡去了,外婆回家後發現一瓶價值二百多元的化裝品不見了,連忙問是怎麼回事,小外甥毫不含糊,且理直氣壯的說;“日本佬是侵略者,就是不準使用日本貨。”好強的民族自尊心。究竟怎樣才能既不傷害到孩子的愛國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日本右翼分子和普通民眾是有區別的,我們在討伐日本右翼刻意挑起事端的同時,也要保持和日本民間的貿易往來。這樣既能體現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氣度和形象,又能保持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人們常說,外婆帶外甥是抱雞婆帶鴨子,費力不討好,我卻不以為然。從傳統意義來說外甥,首先是孫子,是他那個姓氏中傳宗接代的種子,有著崇高的地位,其次。才是外甥,是外姓人的孫,當然,從遺傳學的角度考慮,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的話還是有一些道理的,不過,從現實意義來說,人是有感情的,整天耳儒目染,憐子何為不丈夫?小喵小狗都能馴化,何況是活生生的人呢?外甥很知趣。也很有人情味,他時常吵著要改姓,跟舅舅姓,至於姓什麼倒也無所謂,我們都知道,姓什麼只不過是代號而已。為什麼人們都要注重哪些虛假的東西,而忽視哪些具有真情實感的人和事。所以我說,外婆帶外甥,越帶越高興,越帶越親近。
誠然,外婆帶外甥也有不盡於人意時候,也就是現實生活中隔代教育的問題,由於三代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各自對生活的態度有區別,女婿女兒遊走於父母和兒子之間,幫誰都不自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代溝。
有時,母女、父女之間也有鬧得很不愉快的時候,記得,那是一個晚飯後,女兒在輔導外甥做作業,席間,為了一道數學題發生了分歧,爭論聲越來越大,我一聽大事不妙。本意是想打打圓場,殊不知幫了倒忙,一不該,不分青紅皂白開口數落女兒不對,傷害了女兒在子女面前的絕對權威,傷了自尊;二不該,胡攪蠻纏,非得幫外甥爭贏了再說,助長了孩子的某些壞習氣。
由此可見,形成代溝的主觀因素還是有的,關鍵是看我們怎麼應對罷了,首先要擺正位置,明確自己的權力和義務,是脅從,不能越俎代庖;其次,要給予孩子以正能量,學會禮貌待人,寬容接物;然後,父母要儘可能創造一切機會,和孩子多接觸、多交流。要成為孩子真正意義上的良師諍友;最後,子女和父母之間也要多溝通,要善待父母,要多擔待。父母期望的不是做子女要把自己供起來,而是和平共處,和睦相待,共同榮造和諧美滿的五好家庭。
。
第五章我和留守兒童是朋友
第五章我和留守兒童是朋友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父母的驕傲,從人類有記憶時候起,父母與子女分離就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多情自古傷離別”,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留守就成了離別的代名詞。79免費閱留守兒童是經濟大潮衝擊下的產物,留下來的是子女對父母的無窮思念,和父母對子女的無盡的牽掛。留下來的是責任和希望,責任是指隨著農民工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凸顯。那些孤獨、逆反、心理扭曲的幼小心靈,那些本該在遊戲中快樂成長卻過早承擔家庭重擔的雙肩,那些本該沐浴陽光卻過早凋謝的的鮮花一樣的生命,需要呵護和教育,希望則是離鄉背井的父母對子女的最基本的訴求,即:安全和進步。父母的訴求不算過分,學校的責任有天大,總之留守兒童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因而我作為退休教師也只能在這裡搖旗吶喊:一切為了孩子,孩子就是我們的一切。
為了留守兒童我擷取了下面幾個故事,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也算是對自己一個交代吧。
留守兒童這一事物的出現是這幾年的事,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傑作。那是一九八零年的一個夏天,放學後還有一群學生在操場上打球,出於教師的責任,我便上前瞭解瞭解,”哎,王浩,都放學這麼久了,怎麼還不回家”?
”回家,回哪個家?”
“自己的家啊”。
“報告老師,我們的家都是鐵將軍把門,爸媽都到廣東打工去了,爺爺奶奶都到肖家臺子【捉麻雀】去了,不到天黑是不會回來的。”
啊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