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重海定能盡釋前嫌。”任圜是個直性且俠義的人,他很討厭安重海的無恥,當即一口拒絕了。安重海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回到家中,眼前依然晃動那名歌妓俏麗嫵媚的容顏,他越是思念美人,越是惱恨任圜。

任圜自知得罪這種小人很難自安,於是請求致仕退居磁州。不久,朱守殷在汴州謀反,安重海立刻趁機誣陷任圜與朱守殷同謀反叛,他假稱明宗聖旨派人去磁州殺任圜。任圜接“旨”毫無懼色、怡然自若,與族人酣飲而死。

明宗知道後,也不加深問,而且下詔宣稱任圜與朱守殷串通一氣,對皇帝心存怨望,死有餘辜,表示支援安重海的行為。

從此,安重海更加有恃無恐,為所欲為,把原本短命的後唐王朝攪得烏煙瘴氣一團糟

政治不倒翁馮道

歷史上的五代,不過五、六十年的光景,卻是王朝頻繁更迭,一共換了五個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統領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們往往做不了幾年官,就隨著王朝的傾頹而榮華過去轉眼成煙。但也並非沒有在這不斷的變換更迭中泰然自若從未倒下一次的人。馮道便是其中的一個。他先後事四姓十位皇帝,均能進退得當,久叨祿位。那麼是不是馮道懷抱經夭緯地之才、安邦治國之志,歷代君主都缺之不得呢?恰恰相反,他既無政治建樹,又乏民族氣節,一旦國難臨頭,就另攀高枝一走了之。他從不以國家大業為已任,只一味追求高官厚祿,棄國背君對他來講如奴易主一般容易。

馮道,字可道,是河北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間地區)人。相傳他未成名問相時,就曾賦詩一首以表心志:“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因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認為吉人自有天相,那麼任憑乾坤轉換,只要識時務不亂方寸,便可以處處通津坦程。馮道的一生確確實實是按著這一座右銘去做的。

唐末時,他曾作幽州劉守光的參軍幕僚。劉守光敗後,他又轉事大宦官、監河東軍張承業。張承業任用他為巡官,以其頗通文學推薦給晉王,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後唐建立時,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明宗時,拜端明殿學士,後來又做了宰相。

馮道不同於以往或以後大多數奸臣,他從不表現得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相反卻彷彿是一個節儉、刻苦、自勵的忠厚長者和謙謙君子。當後晉後梁隔河而戰時,馮道在軍中生物學哲學研究生物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人類對生物學,住在一茅庵之中,不設床蓆,就臥於一束枯草之上。有一位將士從別人那裡搶來一個美女送給馮道為妾,馮道卻之不過,便將她安置在別的房間裡,慢慢訪求她的主人,最後將她送還。一時美名遠揚。

對皇帝,馮道也顯得正直、忠義。後唐天成、長興年間(公元926—933年),由於自然情況比較好,農民收成稻豐。馮道常勸戒明宗:“臣做河東掌書記的時候,有一次奉使去中山,途經井陘,地勢險峻,臣害怕馬失前蹄,緊握銜轡,不敢稍有怠慢。及至過了井陘來到平地,臣以為前面即是坦途,哪知思想一放鬆反倒跌傷皮肉。大凡身蹈危地時思慮周到反獲保全,而居安忘危卻反道不測,仁主應引以為戒。”還有一次,水運軍將在臨河縣得到一個玉環,玉環玲瓏剔透,上刻“傳國寶萬歲杯”六個字,於是他們把玉杯獻給明宗。明宗愛不釋手,常把它示與眾臣賞玩。一天,明宗給馮道展示。馮道卻故作深沉地說:“這是前世遺留下的有形之寶,不足為奇;陛下身懷無形之寶,才是曠世罕見。”明宗不解,深問馮道:“何謂無形之寶?”馮道說:“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所以人說:“大寶日皇位,何以守位則日仁。”明宗雖貴為皇帝,卻是個武將出身,這文鄒鄒的東西他一時轉過彎兒來,待要再問,馮道已神秘兮兮地飄然遠去。明宗只好喚侍臣為他講說,好半天才弄明白,覺得馮道馬屁拍得實在是高,心裡甜滋滋的。

後來,明宗死了,他再相愍帝。不久,潞王李從何在鳳翔反叛,愍帝領兵奔衛州。愍帝前腳一走,馮道就率百官將潞王迎入,李從坷繼續用他為相。

公元936年,石敬塘滅了後唐,建立後晉。馮道毫不畏懼,打了個包又投奔了後晉,一頓巧言遊說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萬物的本原,石敬塘任他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石敬塘死了以後,出帝石重貴繼位。馮道仍然為相,並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晉僅僅存在了十一年,不久契丹大軍壓境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