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表明各個群體分屬於哪個經濟階層。“你要是開一日本車,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大腕兒》裡的這句臺詞說得很現實。

德國南部的小鎮黑措根奧拉赫是阿迪達斯和彪馬的發源地,除此殊榮,小鎮還有個稱號:“彎脖之城”。原來阿迪達斯和彪馬向來是市場競爭中的生死冤家,這個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也因兩個品牌擁護者的互相對立而分裂成兩大陣營,且有水火不容之勢。當地人和他人交談前,會先彎下脖子看看對方穿的是哪家的鞋子,如果不是一個品牌的支持者,絕對不會開口說話,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公交車上全是彪馬族,阿迪派寧願等下一班車,也不願屈尊就下和他們“同舟共濟”。就連談婚論嫁也要以鞋子的品牌來驗證是否門當戶對。不可思議的是,阿迪達斯和彪馬的創始人其實是親兄弟,而兄弟兩人也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不僅兩品牌的總部隔河對峙,兄弟兩人的墓地也坐落在小鎮距離最遠的兩端,老死不相往來。不得不讓人發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喟嘆。

一則芝華士的廣告將品牌甄別身份的原則變得更加露骨。大面積的留白之外,配上似乎不起眼的一段文字:“這是芝華士的廣告。假如你還需要看瓶子,那你顯然不在恰當的社交圈裡活動。假如你還需要品嚐它的味道,那你就沒有經驗去鑑賞它。假如你還需要知道它的價格,翻過這一頁吧,年輕人。”不動聲色卻氣勢凌人,拒天下寒士於千里之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節:宗教發軔與品牌建立的天然相似(1)

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宗教的存在是社會需求使然。這一點和品牌有著天然的相似。宗教往往誕生於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它的出現為社會轉型期下的人們帶來精神寄託和解除困惑的超脫之法。迎合大眾需求取向的宗教主張由此被廣泛傳佈。品牌也是生來即為滿足人類需求,在迎合社會需求的同時施展俘獲人心的魔法。可以說,社會需求催生了宗教和品牌,能否順應社會需求也決定著兩者能否衣缽相傳基業長青。

佛教誕生的時代是古印度一個民族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社會動盪不安、新舊思想交替和宗教生活盛行的時代。當時上層種姓婆羅門極力維護瓦爾那種姓制度,對下層種姓社會殘酷壓迫剝削。隨著經濟的發展,下層人民尤其是吠舍階層反對瓦爾那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是佛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公元前六世紀,反對種姓神創說,宣傳“眾生平等”的佛教應運而生,獲得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一舉確立了自己的社會地位。

如果說佛教的弘揚得益於吠舍階層的極力擁護,那麼對於美國哈雷機車的風靡,嬉皮士一族功不可沒。

二戰後,美國興起一股“反抗威權、藐視傳統體制、崇尚自由與解放自我”的嬉皮風潮,由此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嬉皮士(hippie、hippy)。他們是60年代美國青年中的頹廢派。他們以奇裝異服、蓄長髮、群居、吸毒等來發洩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拒絕社會傳統的標準與習俗,提倡極端自由主義的社會政治態度和生活方式。他們在主流社會中左衝右突,最終在哈雷那裡找到了精神家園。哈雷強悍的金屬質地,炫目誇張的色彩搭配,大排量、大油門所帶來的震耳轟鳴,甚至燙人的排氣管,都讓他們瘋狂,他們找到了狂熱、叛逆、不羈的最佳表達方式。從此哈雷標誌的外套、紋身,破了邊的牛仔褲和粗獷的皮靴,和哈雷機車,成為無所畏忌粗獷不羈的嬉皮士的標準裝備,美國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飛馳而過的哈雷機車。

貓王為哈雷做的廣告

70年代朋克運動依然將對哈雷的狂熱延續下來。對現實的憤怒和失落使朋克青年們變得叛逆躁動。 “沒什麼是正確的,沒什麼是值得遵循的”,“改變它、蔑視它、毀滅它”。朋克推崇的金屬感的原始爆發力,哈雷血統中都完美的具備。更重要的是哈雷叛逆的態度和崇尚自由的精神與朋克不謀而合。

儘管90年代嬉皮已不見蹤影,朋克已經成為過去,哈雷依然魅力不減。因為那個時代白領人士面臨著日益增大的生活工作壓力,他們越來越渴望有一種可以宣洩和解脫的方式。哈雷無疑是他們的首選。遠離制服套裝和職業面孔,穿著哈雷服呼嘯而過。或許刺青是貼上去的,機車是租借的,但只要過一把流浪車手的癮就足以使身心得到徹底放縱。

豐田:“情報間諜”開啟美國市場

和許多宗教初創時總會受到其他勢力的排擠一樣,日本豐田汽車初次涉水美國市場也遭遇了堅固的壁壘。憑藉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