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唐/白居易/中隱
秦末漢初的張良也算是一位奇人,他奇有四處:一是散盡家財,誓為韓國報仇,尋訪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雖未成功,但其勇烈剛毅,不能不叫人嘖嘖稱奇。其二是他得遇奇緣,習得兵法。據說張良遇到一位老人,那老人讓張良把掉在地上的鞋子給他穿上,張良照辦了,老人就約他黎明在某地相會,授以兵法。張良連去兩次,老人都先他而到,老人給他最後一次機會,於是,張良乾脆從晚上等到黎明,根本就不回去,總算使老人滿意了。老人覺得他品德甚佳,才質不凡,就授他兵法,張良從此就成為一位卓越的軍事家。這個“張良納履”的故事,直到現在還常常被拿來教育兒童尊敬老人。其三是他屢出奇計,助劉邦脫困危、勝項羽,成為西漢的開國功臣。其四是能功成身退,不貪名利,既躲過了劉邦、呂雉對功臣的誅戮之禍,又免去了像蕭何那樣的屈身之辱,只是潔身遠引,鑽研兵法,恰像清溪湍湍,避世而流。
東漢末年的諸葛亮當然也算得是一位奇人。他躬耕隆中,不輟詩書,用他的話說,就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見他仁德至厚、誠信可嘉,便決定輔他共圖大業。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既出隆中,更東聯孫吳,北抗曹魏,火燒赤壁,再取成都,終於證實了他三國鼎立的預言。但諸葛亮之奇,還不全在此處,與其他人相比,他是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明知天下大勢,三足而立,魏、吳皆不可圖,但他卻要實現劉備匡扶漢室、繼承漢統的遺願,不辭辛勞,六出祁山,終於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嘔血而亡。
隱居山林不足為奇,奇的是在經時濟世中偏能顯出其奇人逸士的本色。政壇上的奇人逸士,“兼濟”與“獨善”兼得,現在想來,猶令人嚮往不已。
。 想看書來
謙讓制勝的政治家(1)
古人云:“謙受益,滿招損。”這意思是說謙遜退讓往往會得到好處,而驕傲自滿卻往往招致災禍。不管現在的人怎樣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管人們怎樣為現代人的道德淪喪而憂心忡忡,古人一些謙遜的美德,還是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矯正眼下世風的信心。我們當然不是提倡回到古代去,身穿長袍馬褂或是頭戴高帽,腳登草履,也無意厚古薄今,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去做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只是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明得失”罷了。
謙讓往往和虛偽相糾結,有時很難分清哪是謙讓,哪是虛偽,或是真誠的謙讓被人有意無意地看做虛偽,虛偽的推辭也會被看做是真誠的謙讓。儘管這樣,歷史上那些為了大局或是出於個人的品德而真誠謙讓或是真誠讓賢的事例還是為人們所認知、所稱道,一直流傳至今。
在春秋戰國時期,鮑叔牙讓賢是著名的一例。
鮑叔牙和管仲原是好友,二人相互之間十分了解和推重。後來兩人分別輔佐齊襄公的兒子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齊襄公死後,兄弟倆爭位,進行了火併,管仲曾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幸虧衣帶鉤擋住,小白才未喪命。公子小白即位後,鮑叔牙為了齊國能夠得到管仲這樣的人才,勸說齊桓公(即公子小白)攻打魯國,設計從魯人手裡要回管仲。後來,因為鮑叔牙在齊桓公即位及其他方面立有大功,齊桓公要拜他做相國,鮑叔牙真誠地推辭說:
“我在五個方面不如管仲。第一,對待百姓寬容柔和,替他們著想打算,我不如管仲;第二,治理國家而又能使大權統一在君王手裡,我不如管仲;第三,講究信義,能夠受到百姓的真誠擁戴,我不如管仲;第四,制定禮儀制度,讓四方百姓都來效法遵守,我不如管仲;第五,親臨戰場擂鼓進軍,使戰士勇氣倍增,我不如管仲。我和管仲有這麼多的差距,您為什麼要拜我做相國呢?您如果想成就霸業,非重用管仲不可。”
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重用管仲,終於得以“霸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鮑叔牙讓賢也成了千古佳話。
漢文帝初年,陳平做丞相。陳平和周勃都是跟隨漢高祖劉邦一起出生入死的將軍,只是陳平的功勞比周勃的大,所以才由陳平當丞相,可後來周勃率兵誅殺呂后等諸呂,恢復了劉姓的漢室江山,功勞又比陳平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