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都是瞧在眼裡,記在心裡,雖然太子一直遭到朝中他人的排擠和打壓,但他一直從未有過廢除太子的念頭,還為太子再次賜婚,也算是給他一個安慰。
見李俶懇求自己與太子一敘,心中動容,就順了李俶的意思,明日便就會去到東宮看望太子。
晌午將近,太子在東宮設宴,父子孫三人一堂,其樂融融。席間,只見門外急匆匆走來一名小太監,神色慌張,不知是發生了何事,那小太監在李俶耳邊低語了幾句,李俶聽罷,眉頭緊鎖,沉思了片刻,還是擺擺手示意小太監退下,那小太監會意,退了下去。李俶並沒有向李隆基呈報的意思,而是繼續吃酒。這一細節,被李隆基看到了,見李俶並沒有說明的意思,便就主動詢問李俶是何事情。
李俶故作扭捏,不肯告知詳情,李隆基龍顏微變,李俶才肯道出詳情:
“啟稟皇上,宮外大理寺卿陳文遠求見,孫兒想今日是皇上與太子共享天倫之樂之日,不便被這等瑣事打擾。”
李隆基聽罷,腦中想了一番,道:
“陳文遠為人廉政清明,定是有要是才會急闖宮門的,我父子間敘情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壞了國家大事啊。”說完轉頭對身邊的宦官說道:
“宣。”
那宦官正是赫赫有名的大太監高力士,他與李隆基年齡相仿,主僕情誼,長達半個多世紀,深得李隆基信任,此刻李隆基與太子相見,他自然侍奉左右。高力士領了皇帝命,傳話下去,著大理寺卿陳文遠進宮覲見。
第六章 平冤昭雪(五)
陳文遠一路小跑,恭恭敬敬的進了東宮,看見為首的正是皇帝李隆基,向皇帝作了一揖,道:
“臣有事要奏。”說著呈上奏摺。高力士將奏摺遞上,李隆基開啟奏摺,陳文遠道:
“前朔方軍使平城梁因通敵之罪被斬,他有一子逃脫在外,今日來大理寺擊,為其父喊冤。”
李隆基看了看奏摺,又看了看那定遠將軍牌和狀紙上所述,沉思了半刻,將東西一併交給太子,讓他參閱一番,說道:
“這件案子不是已經瞭解了麼,證據確鑿,他兒子又怎地來鳴冤?”轉而問太子李亨:
“太子,此事你怎麼看?”
太子拱手答道:
“啟稟皇上,此事既已結案,依兒臣看,應該將平城梁之子緝拿歸案,按規處置。”
李隆基又向李俶問道:
“俶兒,你怎麼看?”說完指著奏摺,示意將奏摺與狀紙交由李俶手裡。李俶接過奏摺,仔細閱讀了一番,然後拱手道:
“此事全憑皇上決斷,孫兒不敢冒言。”
李隆基最後問陳文遠:
“此事既已結案,卿何故如此匆忙入宮?”
陳文遠答:
“皇上,此事案情雖為簡單,但是牽涉卻頗為複雜。”
李隆基疑惑道:
“哦?如何複雜?”
陳文遠答:
“雖說此番證據確鑿,但是平城梁向來忠君愛國,朝野盡知。朔方軍乃是我朝西北勁旅,長年來戍衛邊疆,功不可沒,此次斬了平城梁,引起西北朔方軍上下一片譁然,臣以為此次案件處理有些唐突,有諸多疑問之處,如不查明真相,萬一引起朔方軍兵變,豈非大禍?”
“日前,兵部尚書李暠就曾收到軍情,西北軍內亂,殺了朝廷委派的新任軍使,此事與平城梁被斬,定有著莫大的關係。所以臣想,此案疑點重重,加之平城梁之子今日主動投案鳴冤,不如趁此機會,將案件重審,也好按撫西北軍心。”
李隆基在位期間,曾大肆設定節度使,各地節度使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益強大,朔方軍乃朝中精銳,李隆基自是比誰都清楚,倘若朔方軍兵變,事情就非同小可了,他聽陳文遠這番說道,心中也兀自盤算起來,想了一想,又看了看奏摺與狀紙,口中低聲唸叨著,不一會他又向李俶問道:
“俶兒,此事你如何看待?”他知太子生性謙謹,不會妄揣聖意,倒是這個孫兒,行事作風,頗有幾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是故又再問李俶。李俶遲吟了兩下,卻不肯透露他的看法,李隆基瞧他神態,微微一笑:
“有話但說無妨,朕既問你,那便是聖旨,你需得照實回答。”
聽李隆基如此說話,李俶這才肯正面答話:
“是,孫兒謹遵聖意。”頓了頓,續道:
“平城梁之案,孫兒也有所耳聞,這案件從發生到結案,前後只有三天不到的時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