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章 第117集《妙法蓮華經》

心世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我們的內心有強大的潛能。那麼這個放光現瑞,重點就是在光明,因為光明是開啟佛法界的一個最重要的智慧觀照。

到了本門的序分,強調“從地湧出”。它的重點在哪裡?在大地。這個大地就是法身的功德成就了。我們現在沒有大地,我們現在只能夠有虛空的光明,我們現在叫做性具。而圓教初住的菩薩,他從一種空中的光明轉成大地,那就不是性具了,那叫做顯現,自在顯現。他可以湧出法身菩薩,湧出人道,乃至於湧出三惡道,去度化眾生。所以,我們從具足十法界到自在地顯現十法界,就是一個成熟的大地。

所以光明是一個因地。你修佈施,如果你沒有內觀(我透過佈施的法來啟動佈施的心,透過佈施的心去開顯我內心佈施的功德),你缺乏這個內觀,那你只是在修佈施,不能講佈施波羅蜜。你就沒有“波羅蜜”(到彼岸)這三個字,因為你缺乏那一道虛空中的光明。你陷入了佈施法的這種法執當中,被佈施所限,所以你的心量變成狹隘,而不能內觀,去開闊到你內心的本源。

那麼現在第三個重點是什麼呢?因果之間的關係了。這個很重要,這也是《法華經》的思想,因果的隨順。就是說,因地的光明轉成果地的大地,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兩個有一個共通的關係——同處同一個虛空,就是一念的自性清淨心。十法界存在哪裡?光明所照的地方,它的背景就是一念的自性清淨心,而大地也是依止一念的自性清淨心,這就是共同點了。就是,因地是一念心性的自性清淨心具足十法界,而果地是一念自性清淨心自在地顯現十法界。所以,佛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

既然無所不在,那為什麼不現身呢?關鍵是我們的善根沒準備好。佛陀的功德,我們前面講到,“法身常住,三世益物”,佛陀的功德是無窮盡的,在無量無邊的時間、無量無邊的空間,佛陀隨時、隨處、隨地要等著跟我們感應道交。只要我們善根準備好了,我們的皈依心、出世的善根準備好,佛陀就能夠顯現。

所以,為什麼我們能夠通於十法界,我們憑什麼一個凡夫眾生能夠跟諸佛感應道交呢?那就是因果的不二,就是佛陀的內心跟我們的內心一定有一個共同點。如果佛陀的內心跟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就沒辦法解釋感應道交,那怎麼感應道交呢?所以因緣所生法,如果從因緣觀,不能建立感應道交。因緣觀強調時空的差別,佛法界有它的因果,我們眾生法界有眾生法界的因果。所以,諸法因緣生,它的好處,強調因果的差別相,讓我們善知取捨,讓我們斷惡修善。但它的缺點在哪裡呢?你沒辦法解釋十法界的共同點在哪裡。一個業障凡夫,他怎麼就能夠跟諸佛感應道交呢?如果從因果的思想,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因為有那一片的虛空存在,佛陀的萬德莊嚴是依止自性清淨心而住,我們的業障深重也是依止自性清淨心而住。

諸位!要知道,為什麼古德要把清淨心加一個“自性”清淨心?因為它本具的。本具的東西就是說,你不能讓它增加,你也不能讓它減少,因為它不是修來的,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這一念自性清淨心使令我們從凡夫到佛法界是貫穿的。而這個就是我們的修觀的處所,安住處。

三個重點看完以後,我們來看這一品的內涵。這一品是講到<分別功德品>。

前面的<如來壽量品>是佛陀正說,講到開近顯遠。我們凡夫對佛陀的認知是狹隘的。這個狹隘就是說,我們只知道佛陀是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八相成道,這個就是佛陀。其實這是佛陀的一小小小小部分而已,真正的佛陀是他背後的法身,這個應化身只是方便示現。那種法身功德是常住不滅的,而且這個法身常住,他能夠有各種的妙用,所謂的三世益物,這個才是對圓滿的佛陀的認知。

瞭解這個道理以後,佛陀就開始“分別功德”,分別與會的菩薩聽完《法華經》的本門功德以後產生的功德差別。

我們看附表三十九,第五十五面,<分別功德品>。我們解釋它的品目跟要義。先看品目。

一、解釋品目

“分別”者,即辨明、解釋也。本品之初詳細分別與會菩薩,信解“如來壽量”之文義,體悟“萬行一心”之妙理,所成就之功德淺深。品末又分別信解受持本經之種種功德,故名“分別功德品”。

我們解釋這個品目。“分別”,分別這兩個字是個動詞,就是對於所成就的功德加以辨明跟解釋。這一品當中佛陀分別兩種功德:

第一個,是與會的久修的這些菩薩。佛陀分別這些久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