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章 第129集《妙法蓮華經》

,信眾甚多,掌握了整個佛法的話語權,有大勢力。

就在這個時代,有一個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常不輕菩薩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的一個前身。他當時示現的階位就是一念隨喜,就是五品觀行位的初品,初品的初心。常不輕菩薩是一個教化者。那被教化者是誰呢?增上慢人。

增上慢人,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蕅益大師說,增上慢人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秉受權法修學。這個權法主要指的是小乘法,二乘的聲聞法。第二個,微有所得,不知位次。他也是很精進,在事修上能夠持戒修定,但是他沒有如法地學習教法,所以他誤認四禪為四果。蕅益大師說,“此等即是無聞比丘之流”。他不知道修學次第,就把自己的禪定當成果證。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妄生滿足之想。他把這個禪定當果證以後,就認為自己已經所作皆辦了,就不思進取了。

那麼這種人有什麼問題呢?由有法執,而生高慢,而且思想偏差,就很難教化。諸位!我們回憶一下前面的跡門,佛陀正說的時候。舍利弗殷勤三請,本來佛陀是要開權顯實的說法,這個時候突然間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當眾退席!我們看佛陀的反應,佛陀是默然,沒有禁止。等到這些增上慢人離開以後,佛陀講了一句話說:“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就是,他們的退席,佛陀認同,因為他們很難教化。

你是一張白紙,你是一個愚痴的眾生,那你頂多就是愚痴,至少你是零分。但是你學佛法產生偏差,產生法執,那叫邪見。邪見對正法是有排斥性的,這種人是很難教化的。所以,你寧可去教化一個一張白紙、整天放逸的眾生,你也很難去教化一個學佛當中產生思想偏差的增上慢人。連佛陀都覺得你們退席是正確的,因為你們在這裡聽《法華經》,你們不但沒有好處,沒準你還毀謗,所以退席是對的,就是“退亦佳矣”。

所以這個時候,也就是說,增上慢人,你已經很難用正規的方式去教育他,就是佛陀用正規的方式都沒辦法教化他——大家坐在這裡,我跟你講整部《法華經》,他已經沒辦法教化。所以只能用非正規的方式去刺激他,就只能這個方法。這一點我們先說明一下。常不輕菩薩所面對的所緣境是增上慢人,這是很難教化的一些眾生。

辛二、徵釋不輕之名

分二:壬一、不輕之行;壬二、得名之由

我們看辛二的“徵釋不輕之名”,就徵問跟解釋常不輕菩薩得名的由來。

壬一、不輕之行

先看第一段的“不輕之行”,常不輕菩薩的修學內容。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得大勢!佛陀招呼了一聲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是什麼因緣而名為常不輕菩薩呢?

佛陀就自己回答了。這位比丘“凡有所見”,他要見到什麼人,比方說見到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四眾弟子,他就會做兩件事:

第一個,身業禮拜,口業讚歎。他怎麼個讚歎法呢?他說,我內心是深深地恭敬汝等,不敢有任何的輕慢。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汝等所行,皆菩薩道。你們雖然是修小乘法,修四諦十二因緣,但是從前面跡門的開權顯實來說,三乘就是一佛乘,因為它是可以對接的。所以就是三乘就是一乘,你們修的都是成佛之道,所以我應該普遍地恭敬一切的法門。這第一個。

第二個,當得作佛。前面是面對法,這以下對於人。對於人我也是恭敬,就是所謂的開跡顯本。雖然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又帶有邪見,但是把這個撥開來,其實你內在的真如本性是沒有喪失,所以我恭敬你這個人。

這兩個讚歎,就是他主要的修學。那麼,這個常不輕菩薩,平常除了這個禮拜讚歎,還做什麼事呢?

“不專讀誦經典。”不專,蕅益大師解釋說,他不只是。換句話說,他也是要讀誦,因為他是隨喜品。隨喜,接下來就是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到正行六度。所以他在佛堂就讀誦《法華經》,離開了佛堂他就是修禮拜讚歎。乃至於他從遠處見到四眾弟子,他還故意地前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生命,這個常不輕菩薩,他的功課主要有兩個,回到佛堂就讀誦《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