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大蕭條,我再去用低廉的價格收購美國的生產線,把美國的部分工業搬到中國來好了——這才是中國的利益所在。
放棄了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的想法,我也就少了心理負擔,笑看國際風雲變幻。
歐戰結束後,世界經濟重現繁榮,但這種繁榮卻是不平衡的。
美國靠對德國貸款和國內信貸消費繁榮,汽車、電氣和化工等新興工業發展迅猛,汽車、電力和建築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美國工業品價廉物美,國際競爭力強勁,工業品出口越來越多,進出口相抵年年順差,數值由三、四億美元至十億美元不等,積累起強大的資本贏餘。
與此同時,英國在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從而導致英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衰落,連續多年貿易逆差,經濟停滯。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速度也很快,傳統的煤炭、鋼鐵產業卻持續減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也從1913年的14。5%下降到1929年的8。4%。
德國工業的復興,完全是依賴國界資本。在德國馬克無限制貶值後,英國為防止法國一家獨大,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美國為了給自己的資本找到出路,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且兩國都不希望德國發生革命,就出臺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8億金馬克的貸款。隨後,國際資本大量湧入,六年內投資總額高達320億金馬克。德國的工業裝置遂更新換代,生產能力恢復很快。在1930年,就超越了英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但德國失去了所有殖民主地,完全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後來經濟危機一發生,美國撤資,各國提高關稅,德國跌的比誰都慘。
法國的情況卻一片大好。法國戰後,獲得了最多的賠償——八十多億金馬克,德國的煤鐵產地和大片殖民地,加之,法郎的定價低,產品競爭力強,又嚴格保護國內市場。真是要錢有錢,要原料有原料,要市場有市場。於是,法國經濟一飛沖天,工業產值幾乎翻兩番。值得一提,法國的紡織業很發達,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日本是最倒黴的。本身資源貧瘠,工業能力與歐美相差懸殊,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所以在歐戰結束後,歐美產品捲土重來之際,日本立刻遭遇經濟危機,連續幾年貿易逆差。在此情況下,中國市場也就愈形重要了。無須我鼓動,許多日人就高唱“日中親善”。當然,這些人多半是希望,日本產品與中國市場間的親善。為了保住中國市場,日本自是盡力維持與中國的關係。
1923年關東大地震,日本更是雪上加霜,直接經濟損失100億日元。日本不得不向美英大量舉債,並向各財團注入巨資,經濟方有起色。隨後卻又遭遇金融危機日本政府費盡心血,再次向各財團注入巨資,再遭遇了又一場經濟危機——這次更厲害,還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短短几年時間,日本遭遇三次經濟危機,大批企業倒閉。其處境之艱難,可見一斑。
中國的情況還不錯。中國與世界各國截然不同,中國主要是依靠擴大內需,增加國內市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
這一輪技術革新,汽車、電氣和化工,都是董氏的強項,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又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速度極快,產量十年增長了十倍。在國際市場上,也很有競爭力。
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在大規模基礎建設,及建築業的推動下,也迅猛發展。
中國的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很相似。建築業也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考慮到四千萬移民需要修建的房屋,及富裕起來的農民、商人、工人需要修建的新居,我們就能想象市場的龐大。到1929年,中國的水泥產量已經超出美國一大截,排在世界第一。無數的小鎮被建成繁榮的城市,無數的高樓大廈在都市中興起。其中,董氏在上海建的三十六層大樓,是中國最著名的建築之一,卻不是同期中國最高的。
紡織業是中國的強項,或者說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中國的強項。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僅為美國的十五分之一,相差懸殊,產品價格差距很大的。
但是,隨著基礎建設投入的減少,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開始放緩。糧食價格隨著產量的猛增,而大幅下降。以大米為例,1929年大米的零售價格為每斤兩分八厘,比1921年下降了三成。
同時,金融市場日益繁榮。1924年以後,除1927年的短暫反轉下跌,股市月月創新高,由此誕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透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1928年年初,投機者遍佈各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