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更復雜的演化:從1980年到1985年,同意“我認為婚前性行為不道德”的說法的女大學生有所減少,到1986年,兩性間對這一問題看法上的差異幾乎消失了,這說明雙重標準已趨向墳墓。1996年兩性都不大可能像1980年那樣,把一個曾發生過性關係的女大學生看成是無可救藥的。
誠然,過去性關係的發展被傳統的道德所遏制,處於萬馬齊喑的悲境。而客觀上人無疑是作為整體進行活動的一個複雜的生物系統,它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受到壓抑,否則就會導致整個體系的內部紊亂和失調。性表現是多種社會能力和生理能力協調的一種複合性產物,包括交流的技巧,移情作用和堅定的自我感,何況,效能力並不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會無師自通,也不是由上帝莫名其妙傳授的。1995年山西省就發生過新婚之夜父母教兒媳作愛的野蠻“文明”。無怪乎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基·瓦西列夫呼籲:“學校應當對年輕的一代進行性教育。”
研究者從上述500名女大學生中任意抽選了l00人,透過訪談來了解她們的性行為。結果發現,女大學生性行為的發展,大致有如下幾個階段:1)不接觸異性的階段。這一階段既無體會,也無接吻。
2)不脫衣服的性接觸階段。行為表現是輕吻,長吻,在衣服外面接觸乳房。
3)在衣服裡面或脫掉衣服的性接觸階段。
4)與一個物件發生性交。
5)與一個以上的物件發生性交。
2。引發婚前性行為的導火索
研究者綜合地運用了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普查的基礎上,對女大學生的性行為進行了個案定性的調研。研究者是按下列三個程式進行的。
1)獲取社會憑證——全面蒐集有關個案的各種材料。
2)作出社會論斷——對個案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問題的癥結。
3)進行社會治療——針對個案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和方案。
研究者發現女大學生性活動的心理動因有八種。
顯示對愛情的忠誠
有的女生在戀愛過程中,對男生很滿意,視對方為意中的白馬王子,而對方卻對她若即若離。姑娘生怕飛走了金鳳凰,於是主動獻出了貞操,企圖以最寶貴的聖地換取最忠誠的愛。
“我怕失去了他。”一位專科學校二年級的女生說道:“我很愛他,我幾乎是一見他就被他迷住了,但他總是猶豫不決。他長於理智,想得最多的不是我,而是以後的分配以及家庭是否干涉等等。可我一刻也離不開他。”這個女生很自信,“他是個老派男生,只要我們發生了性關係,他就再不會離開我了,因為如果那樣他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而永遠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這位女生並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愛是相互的吸引,她即使用祭獻式的真誠拴住了他的肉體,卻不可能喚醒他心靈裡酣睡的愛。換一種角度說,她最多隻懂得愛的給予,卻並沒有弄明白愛的真意。
追求情慾的快樂。
現在,性需要已被人們認為是正當的歡愉與渴求。奧古斯特·倍倍爾在他的《婦女和社會主義》中指出:“在人的所有自然需要中,繼飲食的需要之後,最強烈的要算性的需要了。”而科馬列克更是妙語驚人:“性交實際上就是輸送一些愛情的細胞。”
研究者有幸拜讀了一位大三女生的日記:“我願意,我要以此表達我的愛。只有他才能引起我感官的興奮。在這種興奮的欲流衝擊下,我不能自持。我渴望同他結合,融為一體,在愛的催化下肉體的結合使我的幸福體驗達到巔峰。
……唯有此我才真正體會到生命的茁壯和溫馨。“
為了個人的私慾
性慾既可以使一個人高尚起來,也可以使一個人走向墮落的深淵。
為了達到個人的私慾,有人不擇手段獻出自己的貞操。
為了追求物質享受,滿足吃喝玩樂等感官的需求,獲得穿戴等時髦用品,有的姑娘也甘願與別人發生性關係,用低階的卑瑣手段去賺取臉上骯髒的胭脂。一位來自黔東南的鄉村姑娘在鐵窗裡灑下了悔恨的眼淚:“入校一個月後,作為女大學生的自豪感已蕩然無存。我的智商並不比城市女孩差,我缺少的只是物質,在裝飾品上我感到羞澀。我沒有優越的家庭做後盾,在物慾橫流的衝擊下,我內心失去了平衡,我只能以自己僅有的青春肌膚來抗爭,以此來贏得城市姑娘所擁有的時髦和優越感。”
避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