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並沒有對警察局和警備軍做出任何指示,也沒有阻止太皇太后下旨。
藍玫瑰返回後沒有通知內閣,而是接連直接下達命令,明顯的是對內閣表現不滿。已經開始直接插手處理善後。
文天祥畢竟不是逃避責任的人,說道:“我們還是主動去藍王府向王爺請罪吧。內閣這次全面失敗,王爺恐怕大失所望,本來一切權利都交給我們,關鍵時刻什麼作用也沒起。”
陳宜中心裡不是太害怕,他的判斷是藍玫瑰故意這樣做的。但是這樣的事情發生,替罪羊必須得有。誰當這個替罪羊就不知道了。做為首輔,內閣的領導者,是難以推卸責任的。這些天裡,陳宜中什麼都不說,讓李庭芝出面,另外讓太皇太后下旨,就是準備推卸責任。如今藍玫瑰表示出對內閣的不滿意,明顯在找替罪羊。陳宜中看看文天祥的態度,在心裡大罵文天祥傻逼。這個時候出什麼頭?還不如把責任推到那些該死的人身上,反正已經死了。不在乎多一個少一個罪名。命令是太皇太后下的。只要把責任推出去,管他是誰被藍玫瑰殺了呢?如果不推,那麼藍玫瑰為了平息天下人的嘴,恐怕就得內閣來承擔責任。
陳宜中咳嗽一聲說道:“各位大人,事到如今我不能不說,一切政務是內閣管理,可我們是遵從太皇太后的旨意,也是身不自己,另外太皇太后為了平息外界的傳言,要求把這些叛亂者剿滅。警察局和警備軍都是在執行太皇太后的命令。我們也沒辦法。”
幾個人立即明白,陳宜中想把責任推到太皇太后身上。陳宜中沒有往下面推,因為下面兩個人,一個是李庭芝,一個是王勇。李庭芝並不好惹,王勇是藍王府的人,徽州一系的。幾個人明白。可是有一個人不明白,那就是史彌,他不服氣的說道:“確實是內閣的責任,太皇太后下旨不錯,可是內閣反應太慢,沒有控制好也是最大責任。要說是太皇太后的責任,那藍王爺不是也有責任?至少王爺一開始要是同意用武力,不就沒有這事情發生了。”
其他六個內閣成員差點沒殺了史彌。這些人都明白,藍玫瑰一開始不同意使用武力,就是想等到勢態擴大,抓住把柄一網打盡。可是問題失控,導致擴大化。這個時候就是替王爺背黑鍋也得挺著,因為這是表功的時間。可是史彌的話會把這些人送上斷頭臺。
雖然都是正直之士,可是誰也不想去死,何況這些人都認為這些人該死。反對科考制度改革,反對藍玫瑰掌權,這些不是該死的理由,阻礙大宋走向強盛,就是該死。
史彌並不笨,只是過於耿直,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看到幾個人的臉色,明白過來。第一次沒有死掘的堅持自己的觀點,接著說道:“責任是大家均攤的。太皇太后有責任,內閣有責任,那些死去的人更有責任。”
史彌這回做對了,立即得到內閣所有人的贊同,看來這個史彌也不是太笨,也有開竅的時候。
陸秀夫說道:“不錯,內閣的責任內閣承擔,但是這些人發生叛亂,造反也是該殺。立即請示王爺,在全國進行清理這些餘黨。”
陳宜中是最鬼的。立即明白陸秀夫的意思,以退為進,只有把責任扣在造反者身上,才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心裡有了底,笑笑說道:“我是首輔,有責任也應該我承擔,我們去見藍王爺吧。”
(第二部:紅顏至尊)第172章 天下無聖(一)
看著坐在面前的七位內閣成員,藍玫瑰臉色有些冰冷,讓陳宜中心裡沒底。來時內閣成員已經取得共識。這次京城事件,藍玫瑰又是沒有在場,傻瓜也知道沒有這麼巧的事情,這是有意避開的結果。
不管什麼當權者,是不會不標榜自己的聖明和仁慈,不會去承擔這樣大殺特殺的後果,罪名總會有人承擔的。在每一次大的問題出現,伴隨的都是一大堆善後問題。善後的重要性,方法和結果,要比本身事件過程還重要。
陳宜中不能本身掌握全部權利,只是名稱上是首輔,實際上內閣並沒有誰真正的說了算,藍玫瑰既然沒有讓陳宜中掌握真正的實權,就是讓他不可能在內閣搞一言堂,對這點陳宜中也很明智。有問題儘量研究透過。
只要不涉及大宋皇權問題,就連文天祥這樣的人,也逐漸的接受了新的思想,接受了藍玫瑰的新政,內閣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不錯的民王決策團體。特別是藍玫瑰的不獨斷,不專行,淡漠權利,這讓內閣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希望是藍玫瑰掌權。
這一次京城暴亂,內閣人員都很清楚,藍玫瑰有意擴大事態,就是想抓住這些鬧事人的把柄,處理一批人,藍玫瑰沒有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