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豆腐講究火候,烤得好的,豆腐整個會脬起來,面呈焦黃色,有很濃的香味;會吃的人一般都不吃火剛上來時烤熟的,要吃後面的小火烤的,最好是中間有一點小火,被捂在炭灰下的。把豆腐放在火的四周,不用筷子,慢慢地一邊聊天,一邊擺弄,大約一二十分鐘,把烤好的豆腐拿起來,一扒開,中間白白的,冒出一股熱氣,這就可以下肚了。後來大約是嫌這樣烤的太慢,於是多用猛火來燒,三四分鐘就熟了,還有人把油刷在豆腐上,這樣熟的更快,不過吃起來總是少了些原汁原味。這樣的發明大多是後來來昆明的四川人,真正的老昆明人是不會用這樣取巧的方法的。
昆明人吃燒豆腐一般是在天黑以後,三三兩兩散著步,到一家自己比較熟悉的豆腐攤,其實吃燒豆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倒是休閒,喝一點酒,聊聊天,消磨一下時間。有時一晚上下來,豆腐沒吃多少,話說了一籮筐。那時沒有茶館啤酒屋這些地方,豆腐攤也就成了交流的場所,小一點的攤子一般也就是有四五個人在那吃,大些的也就十來個,去吃燒豆腐的人一般都準備犧牲一晚上的時間,許多昆明人都有過通宵在豆腐攤上聊天的經歷。
賣燒豆腐其實賺不了多少錢,我記得昆明以前是四分錢一塊,後來漲到七分,現在是一毛,四個人吃一晚上最多也就吃百把塊,按現在的價也就十元錢,再加上喝一點啤酒或是比較便宜的泡酒白酒,二十來元足夠,這比起進茶館喝幾十塊錢一壺的茶實在便宜很多。
昆明的和平村以前有一家官渡小吃,最早是一個賣燒豆腐的小攤,後來蓋了幾間鐵皮房賣米線,生意非常好。雲南大學東二院門口有家火王燒烤,是建水人開的,以前叫小建水,也是靠賣燒豆腐起家,算得上昆明比較有名的豆腐攤。此外在拓東路岔街和北門街以前也有幾家豆腐攤非常有名,現在不知搬到哪去了,倒是遠一點的楊方凹的建水燒烤現在還在,還在賣燒豆腐,不過我已經很久沒去過那裡,不知還能不能吃出一點老昆明的味道。特別正宗的是在老金碧路上靠近書林街的地方有一條小巷,裡面有一個很大的豆腐攤,從老闆到小工全是建水人,同時還賣一些滇南的泡菜,賣得比別處便宜,很奇怪的是隻是白天賣,晚上就關門,經常有人跑很遠的路去那買了帶回家。
五一放長假,我去了一趟建水,同去的還有幾個同事。雲南的豆腐出在石屏,燒豆腐卻以建水的最有名。到建水時已是晚上十點鐘,我們放下行李,直接去了旅館門口的一家豆腐攤,那時攤上已經沒有了人。老闆娘一個人坐在那,面前放著一個很大的用來烤豆腐的鐵架子,中間擺著一個鍋蓋。見了我們,老闆娘也沒有說話,一把拿起鍋蓋,一股熱氣冒開來,下面是幾十個被烤得焦黃髮脬的豆腐,於是我們坐下來,用手拿著吃。老闆娘拿出一堆玉米粒,我們吃一個她就往一個小碗裡丟一粒玉米,一邊把生的豆腐倒在架子上,雙手靈活地翻動著。我們坐在那整整吃了3個多小時,走的時候,小碗已經被玉米粒裝滿了,印象中這是我吃的最多的一回。
現在昆明已經很少有專門賣燒豆腐的攤子了,大多是些燒烤攤,除了燒豆腐,還賣烤魚,烤雞翅,烤香腸,烤肉甚至烤蔬菜,另外米線,麵條,各類快餐也摻雜其間;燒豆腐倒變成了一種陪襯。裡面煙熏火燎,酒氣沖天,充滿著喧囂和雜亂,再不復以往的從容和淡泊。
奇妙的食用菌雞(圖)
很多生活在南方潮溼省份的人都有采蘑菇的經歷。雲南有一道風味名菜叫火夾蒸雞,是將雞切為長方塊,雞腿切為大小相似的長方片,以兩片雞夾一片雞腿,上籠用大火蒸熟,添入燒沸的雞湯即可食用。這道菜的烹製算不上精妙,也無名人典故為之錦上添花,之所以有名,全得之於奇妙的美味雞。
雞乃是一種菌,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口蘑科食用菌。生長於亞熱帶及其以南地區,我國的雲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區均有出產。雞菌的生長非常奇特,其褐色或黑褐色菌柄與地下的白蟻巢相連,並且與白蟻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所以又被稱為蟻。它的菌蓋呈圓錐形,頂部暗褐色,邊緣為灰色,呈輻射狀開裂,像羽毛的樣子。
中國食用雞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即有記載。《本草綱目》、《通雅》等古籍也都有記載。雞有許多不同叫法,《七修類稿》稱雞宗,《五雜俎》稱雞蹤,《滇南新語》稱雞,《閩產錄異》稱雞棲菇,《廣菌譜》稱雞從蕈;此外民間還有雞絲菇、逗雞菇、三大菇、三堆菇、鑽子頭、傘把菇、白蟻菇等眾多俗稱。雞長得肥厚粗壯,色澤潔白,質地細嫩,烹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