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來的兩個托拉斯,很值得我們今後的注意,這就是‘百代—納當故事片公司’和‘高蒙—奧培爾—法蘭柯影片公司’。它們將掌握整個市場……”①見約舍·蓋爾曼發表於1930年1月號《電影世界》上的論文。——譯者。
實際上法國影片生產的分散,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壟斷組織的衰落才是法國影片生產衰退的主要原因。但這些壟斷組織的過去卻保證了它們以後的發展。
第十章 蘇聯電影的勃興
俄國製片商德朗科夫自1908年開始生產影片,他根據岡察洛夫寫的電影劇本拍了一部由洛馬斯可夫導演的影片《斯捷潘·拉辛》。以後他又攝製了一系列的影片,這些影片開始時是從歷史和人民生活中吸取題材,後來則從俄羅斯文學作品中吸取題材。當時法國在俄國的金融地位非常牢固,所以百代對這個年輕的新生意爭者並不放在心上。
丹麥電影對俄國影片的生產有明顯的影響。在俄國,人們直接採用了北歐影片公司的題材(如《九個手指》、《四個魔鬼》等),同時又滿足於拍攝一些陰森可怕的虛無主義的影片,如《死神的釘子》、《雪橇》、《悲慘的賭注》及《厭世者俱樂部》等。伊萬·莫茲尤辛和維拉·柯洛德娜婭不久就成為主演這類影片的一對理想的角色。e米e花e書e庫e ;http://www。7mihua。com
俄國電影的另一趨向是表現本國的傳統和文化。這些影片大都取材於俄國的歷史和普希金、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萊蒙托夫等人最著名的作品。恰爾迪寧、庫茨涅佐夫和漢森是製作這種文藝片的先驅者,同時自1912年開始電影導演工作的佈景師基奧·鮑艾爾則趨向於攝製浮華劇和偵探故事片,在影片中表現出一種濃厚的獨創個性。另一方面,普洛塔佔諾夫也透過一些文學傑作的改編,使俄國電影獲得長足的進步。
1914年的大戰使法國對俄國的控制放鬆,外國影片輸入俄國中斷,俄國影片產量大為增加,併產生了象伊萬·莫茲尤辛那樣有名的演員。藝術水平在符合商業要求的條件下不斷提高。當時人們對影片的形式極其注意,特別愛好浮華劇和偵探故事,悲觀主義的、陰森可怕的和頹廢的題材,這時期最傑出的電影導演是作品很多而具有優美風格的基奧·鮑艾爾(曾攝製《為他人而生活》一片),他曾給俄國電影帶來了希望,不幸這一希望由於他的突然故世而未獲實現。
1917年二月革命以後,莫茲尤辛在普洛塔佔諾夫導演的影片《檢查官安德烈·柯楚科夫》中曾扮演一個反對沙皇制度的角色。但到十月,布林什維克黨取得政權以後,電影事業曾一度衰落。國內戰爭使階級鬥爭更加尖銳。大電影院的老闆們關閉掉他們的影院,宣佈罷業。有些製片人投靠了白衛軍,以後又和他們的導演、演員及技師一起,流亡到國外去。
流亡國外者的主要集團是在巴黎,以製片人葉爾莫里埃夫為中心,聚集了伏爾柯夫、托爾揚斯基、斯達列維奇、普洛塔佔諾夫、娜塔麗·李森科、柯林以及伊萬·莫茲尤辛等人。這個集團給巴黎帶來了一種激烈誇張的風格,表現在伏爾柯夫導演的幾部影片(如《神秘之家》、《烈火》、《喀安》或《混亂與天才》等片)中,這些影片都是由動作強烈而過火的莫茲尤辛主演的。由於失去了本國土壤,這些流亡者所經營的電影事業很快就告枯萎。普洛塔佔諾夫又回到了蘇聯。托爾揚斯基和伏爾柯夫則轉而拍攝一些豪華浮誇的國際性故事片(如《卡薩諾瓦》、《天方夜譚》),另一方面,原來的葉爾莫里埃夫影片公司則改組為阿爾巴特羅斯公司,由亞歷山大·卡曼卡領導,成為一個專門攝製費戴爾及雷內·克萊爾的優秀無聲影片的機構。至於那些單獨流亡到柏林或好萊塢的導演和演員則被德國或美國的電影所同化,沒有帶給他們的影片什麼特性。
蘇聯電影誕生於1919年8月27日,這一天列寧簽署了
一項法令,將舊俄的電影企業收歸國有。
蘇聯電影在開始時曾遭遇到嚴重的物質困難。有外國支援的白衛軍曾得到暫時的勝利,他們每天都在宣稱:“布林什維克已面臨末日”。戰爭破壞了國民經濟,使蘇維埃電影工作者缺乏電力和膠捲,甚至缺乏足夠的糧食。電影導演人數大為減少,只剩下加爾金、查爾迪寧、比列斯基阿尼、柴可夫斯基等人,從事製片工作。在前線則有庫裡肖夫、吉加·維爾托夫和基賽拍攝新聞紀錄片。
但就在內戰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蘇聯的導演也曾攝製了幾部故事片。庫裡肖夫首先拍攝了《普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