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元的豪華雙人溫泉SPA,熱賣276元!於是,毫不猶豫,在花完500元、再花500元、再花1000元的投入中,她成了“偶像級”團迷。

表妹說,不久前去商場買鞋,其實,她只想買一雙鞋。結果,三週年店慶,開門就送現金券,進去買東西也送券,不過分時段使用。也就是說,開門送的券,買鞋不能用;買鞋送的券,又必須到晚上十點後才能買衣服用。她耗了將近十小時,只有一雙鞋是自己想要的,其他的都是雞肋。

其實,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預案。進入商場時,先拿好自己的購物單,分清哪些商品是“誘餌”,哪些是真正的“目標”。當A和B各有優劣、相持不下時,看看你的權衡標準是什麼,到了A+、B+,千萬別改了你的參照系,標準還在,擇優而取,很簡單。

求職面試時,你可以想辦法把他人的特徵設定為“誘餌”,把自己的特徵設定為“目標”;徵求意見時,把自己不想要的設定為“誘餌”,把真正感興趣的設定為“目標”;說服別人時,把自己的傾向細分一下,“目標”放哪兒,“誘餌”放哪兒,讓你的意見顯得更民主……

說到底,“誘餌效應”不過是一場心理相對論。不會用時,你也就是別人的一顆棋子;用得好了,你可以左右別人的心思。

關節點:誘餌效應

一個新選項的加入,不僅不會分走已有選項的機會,反而會使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

誘餌效應改變了你的參照系,一下子把你拉回到“向下看”這個角度上來。所以,那件你本身並不感興趣的東西、並不喜歡的人,突然散發出致命的吸引力,讓你為之著了魔。

如果你根本不去理會這些,其實生活中也沒缺少什麼,正是那些你自認為省錢的舉動套牢了你,讓你無法抽身。

聽說過不止一位演員說過,之所以走上演藝之路,純粹是陪朋友考試,結果誤打誤撞進了演藝圈;也見過不少人取得成功,其實不過是低頭做事而已,根本沒想過什麼前途遠大。

。。

14.在全神貫注中夭折

30歲的女友,很認真地談了一次戀愛,結果還是無疾而終。她說自己真的很努力,在男友面前,說話做事都小心翼翼。每做一件事,每說一句話,都要尋思半天,擔心會讓男友不高興;每次約會回來,還要回放一下過程細節,看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以便下次改進。

最後,她給我念簡訊。他們認識三個月,有上千條簡訊。她是挑著唸的,內容無非是些去哪裡約會、出差為什麼不打電話之類的瑣事,她均稱之為可能分手的線索,要一一排查。那股認真勁兒,好像解一道數學附加題,這道題沒有其他解法,只有一一排錯,而且大有不解出來誓不罷休的架勢。

想起我高中時的一個好朋友,學習特別勤奮。在我仍處於叛逆躁動期的時候,她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以她的實力,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她的刻苦,說起來誰都汗顏,在班裡你很少她抬過頭:早上你來,她低頭學習;下課你出去,她沒離開過凳子;等你揹著書包走了,她依然保持同樣姿勢,直到最後一個離開。

最後模考的時候,她的潛力更是在目標的刺激下越來越瘋狂,把我們都遠遠甩在了後面。令人奇怪的是,到了高考,她居然二本都沒過。第二年高考,她還是最後時刻的落榜生。如同一顆眾望所歸的果子,平時長得最鮮豔,卻總在最後一刻夭折。

不得不說,她們都很認真,甚至太認真了。可是很多事情,不是越認真就越能成功的。比如戀愛、比如學習,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當你對某一件事情過於用力或意念過於集中的時候,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

有沒有類似的感受:打牌的時候,隨心所欲去打,通常無往不勝,可是當你下了賭注認真去打,反而頻頻失手;打球的時候,平時傳球、接球水到渠成,到了真正打比賽,卻總是容易出這樣那樣的紕漏;約會的時候,當你見的是一個你並不感興趣的人,通常會侃侃而談,可見了真正喜歡的人,卻怎麼都不自在;還有,面試的時候,當你面的是一家不太重視的公司,會發揮正常甚至超常,可是當你面的是心儀已久的公司,很可能顧慮重重、緊張兮兮,自己先給自己判了死刑……

我們都知道,在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的時候,你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線越不容易穿入;反而是左右都試探試探,或者抬頭換一個眼神,線輕輕鬆鬆就穿進去了。做事也一樣,當你心無旁騖、目不轉睛的時候,那些平素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就像故意跟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