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就覺得她不一樣。語文老師說她文字上很有銳氣,英語老師說她有將才,數學老師說她邏輯思維超出別的孩子一大截……總之,那會兒就覺得這孩子將來一定能成氣候!

搞得朋友有點暈,這都哪兒跟哪兒啊!第一,她沒成什麼氣候,不過在那個小城市的中學老師眼裡,比較有高調的資本;第二,她那會兒其實是個“醜小鴨”,成績中上又愛看書的女孩,學校裡一抓一大把,她實在沒什麼可見的天資。只是,當老師們用現在的光環回看當時,覺得“她就是不一樣”罷了。

如果你喜歡看“球”,會發現很多人都在庖丁解牛般地談論足球,談論方式基本上是“馬後炮”──凡是“回家”的,他們一律能精準地找到人家“回家”的理由,比如教練剛愎自用、隊員年齡老化、無組織無紀律,甚至還有“召妓”醜聞,或者缺乏大局觀念、各自為政等。凡是留下的球隊,他們就大唱讚歌,別人有啥啥精神、啥啥傳統,寶刀不老,上演“帽子戲法”等。總之,失敗的是必然的,成功的,則處處埋藏著成功的種子。

其實,開賽前,他們的結論下得比誰都謹慎,基本上是隻碰邊緣,不談勝敗。可是結果一旦揭曉,每個人都成了章魚保羅。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體會吧,當知道一件事情的結果時,很容易對以往的資訊做過高的評價,往往在事情發生後,才覺得自己事先的判斷很準確。

比如,以前對某個人的評價其實很中庸,而當這個人做出某種不好的行為之後,你會說:“看,我以前就認為他是這樣的人。”翻看一下過往,你之前的評價其實是可A可B的。不過,最終那個結果,讓你傾向於把歸因B拿出來做論據並重點強調,而刻意忽略A。

讓一些人預測一場球賽誰將獲勝,大家可能猜測A,也可能猜測B,結果B隊勝了。可是,事後讓大家回憶自己當初估計哪個隊獲勝,很多人認為自己當初就認為B隊能勝。

這就是“後視偏差”,即個體面臨不確定性事件新的資訊時,往往對先前獲得的資訊有過高的估計,進而在決策上發生偏差。

你和夥伴一起出行,你建議走一個路線,夥伴偏走了另一個路線。結果,麻煩來了,路上堵得水洩不通,你們恨不得倆小時才殺出重圍。你是不是會說,“我早知道這條路不好走”!

你和朋友一起看球,大家都不看好那個弱隊。你有點不平,也不一定會輸吧。結果,弱隊還真贏了,這會兒你的口徑是不是已經變成了,“我早知道它會贏”!

你隱約覺得今天可能會出什麼岔子,左眼皮總是跳。於是,你嘮叨一句“總覺得今天不對勁”。到了下午真的出了一檔麻煩事,你是不是會強調,“我就預感一定出事”!

是的,貌似你料事如神,可事實真是這樣嗎?請注意你的概念偷換。

你早知道路不好走?見鬼。就算走的是你建議那條路線,也未必就不堵,不過是別人的失誤給了你自我安慰的藉口,讓你覺得自己似乎挺明智的。

你早知道弱隊會贏?請注意你的措辭,你最初不過是覺得它未必輸,“未必輸”和“一定贏”之間,差別好像還不止一點半點,不過被你刻意忽略了。

還有你的預感,那不過是小小的第六感。事實上,你的第六感很多,有應驗也有失誤。不過,你總喜歡把應驗的拿出來說事,把失誤的甩一邊,不是嗎?

是的,當我們知道結果時,總是因著結果給出的線索去尋找論據,然後告訴自己,“當時是感覺出什麼來的”。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感覺到,那些經提醒的所謂預感,不過是你重建的記憶而已。

如同當你去採訪一個罪犯,周圍人給你的,一定是可疑事件與不良蹤跡;當你去採訪一個英雄的事蹟時,周圍人給你的,一定是感動細節和新增故事。

還有,你看偵探書,總是在結局揭曉之後,發現前面其實埋了很多線索。在看到結局之前,這些線索在你看來可能就是些瑣碎的枝蔓,但一看到結果,你會覺得自己其實早有預感。

是的,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被“倒回去”修改過了,“後視偏差”讓每個人都有一種所謂“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怪異心理。

你可以把這當做安慰自己的一種手段,“讓自己心裡舒服”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過,總是這樣自我表彰,多少讓人覺得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先見之明”通常都是別人給你的評價。試想,如果一個人總說自己有“先見之明”,別人會覺得他料事如神,還是覺得也就是一個“事後諸葛亮”?